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冉闵是谁? > 第502章路遇故人(第1页)

第502章路遇故人(第1页)

第502章路遇故人冉明被呛到,这是有道理的,只要稍微有点历史知识,那也知道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在开元之治的二十九年中,唐朝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开创版图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可是冉明却不知道这个年号其实并不太重要,除了新皇登基之外,遇到国家大的自然灾害,或五谷丰登时,皇帝都可以换年号,当然即使平平淡淡,皇帝也可以换着年号玩玩。再说冉闵已说了,这个永兴年号是桓帝和惠帝用过的,这两个都是昏君,他不想当昏君。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满朝上下没有人敢反对冉闵。你若是反对冉闵,让冉闵继续使用永兴,就是想让冉闵继续当昏君,是何居心。一顶大帽子盖下来,多大的脑袋也顶不住啊。冉闵这个改年号,其实也是一个态度问题,他已经不是当初为了自保,这才揭杆而反的冉闵了,而是以一个问鼎天下的君主。很出乎冉明的预料,这个提议非但没有遭到任何反对的,还得到一片马屁之声,那些马屁听得冉明都感觉肉麻。冉闵很是喜欢,也很是享受这种恭维的气氛,他又提出经半个多月的寻找,户部尚书王猛已经失踪了这个户部尚书之位不能久托,必须尽快的定下来。另外对于王猛的功绩,应追封王猛开国文成候、食邑世袭八百户,追赠仪同三司。这时朝堂上一下子沸腾了。魏国开国之初,冉闵为了激励将士敢死拼命,大放爵之妨。一下子封了四千多个候爵,哪怕只是拥有名而无实的关内候,却破了历史的先例。(太平天国洪秀全更牛,居然前前后后封了两千多个王爵)魏国的爵位不太值钱,可是这些都是过去式了,随着魏国与晋朝南北双雄并立,以后大战甚至动乱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个爵位得来则越来越不易,开国候可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就连向来中立的刘群也提出了反对。要知道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哪怕冉闵再如何封赏冉明,群臣都无法可说。因为群臣现在还摸不清冉闵的真正意图,这个太子之位能不能保住。再说作为天家子弟,一品亲王,冉明就是挂着一个柱国大将军或是安西大都督都无可厚非。但是王猛不同,王猛不仅不是因殉国而死,而且还出身寒门。士族也有士族的风骨,他们也有底线,一旦碰触到了他们的底线,他们就不干了。士族之间也有仇恨,也有争斗,不过他们却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尽一切可能打压寒门上位。王猛出身寒门,可是一旦被爵世袭,他的儿子,孙子将会成为新的贵族。其实士族也不是好心因为害怕官爵太多,朝廷负担太大,而是为了他们自己。一旦造成权贵多如狗的局面,他们士族家子弟也就不值钱了。自冉闵说出要封王猛世袭的文成候,这些官员全部脸上浮现愤慨之色。刘群是清楚王猛的履历,知道他是文武全才,在第一次幽州之战时立下汗马功劳,而胶东国取得的成就,都和王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可是理解虽然归理解,可是他却反感冉闵这种滥封爵的做法。如果王猛真的是因为公事殉国,别说一个世国候爵,就是像魏国开国时的四十八元勋的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尽数被追封为开国国公,刘群不仅不会反对,还会支持冉闵这么做。一旦这种做法形成惯例,朝廷不仅负担极重,更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一旦这种口子开了,以后哪个部堂尚书或侍郎有个生老病死,是不是都要封爵?那样延续下去,拼命立功还有什么意义。就在刘群在组织语言准备进谏时,司空条攸却率先道:“陛下,王尚书德行有佳大功于国,可先表其功,着朝廷抚恤其家眷,但不可封爵!”冉闵静静的看着朝堂上愤慨的众臣,表情不悲不喜,很是冷静。冉闵的态度很是耐人寻味,冉明很快明白了,冉闵并不想开这个口子,只是感觉愧疚冉明,所以才在朝堂提出这个提意目的就是让群臣反对,冉明好理解冉闵的苦衷。冉明暗叹,却无能为力。毕竟朝廷还是讲规矩的地方,除非是一个昏君可以不受群臣的制约,任意而为。看着司空条攸率先开火,一下子一二十个御史开始集体上书,反驳冉闵的提议。冉闵的态度让越来越多的大臣看出来了,这个反对声也越来越烈。最终王猛被评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虽然不是世袭爵位,不过却也是地位的象征。古代有三公九卿二**夫,其中以金紫光禄大夫地位最为显赫。古代礼制中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虽然是愧疚,冉明也无奈。对于王猛冉明只有深深的惋惜之情。剩下的朝会内容,冉明已经没有心听下去了。其实下面的内容非常重要,冉闵按照先前的意思,再次拾起五年计划议题,为将来魏国的发展方向定下了基调。冉闵同样对魏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非常上心,在魏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高速公路将新修建三千里,全部采取就近取材,就近施工的原则,先求稳,再求发展。不过,这一切都和冉明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王猛生存的机率太渺茫了,让冉明感觉到了悲哀。这次过年,冉明也没有什么兴趣,大年初一时,带着三个妻子进宫给冉闵、董皇后拜年。然后又请王猛的妻子和儿子进王府共同进餐。随后就一直在家中闭门谢客,什么事也不做。然而到了上元节,冉明才第一次走出王府。作为皇子,他需要参加上元节皇宫举办的晚会。走出府门时,冉明这才发现其实古代的上元节还是非常热闹的,各式各样的灯山,仿佛要把邺城的夜空点亮,十余里长的朱雀大街简直就是一个灯的海洋。光以热闹程度而论,完全不逊色后世的元宵节。冉闵不自觉的吟出李商隐的那道“无题”“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可惜冉明身边只有一个林黑山,冉明对着他吟诗,和对牛弹琴差不多。自从王猛出了事以后,冉明也不敢大意,就算在王府中耍耍太极,冉明周围也要跟着十几二十几名麒麟卫。进入皇宫给冉闵董皇后请安之后,冉明就干脆装起了木头人。现在唯一的助力王猛也生死不知,冉明无法朝堂,就算他不插手朝堂。冉闵以后为了需要还会逼着冉明插手。“很羡慕殿下啊,过几天就要去秦国就藩了!”大将军董润看着冉明闭口不言,就无话找话的说道:“去了秦国好啊,那些……”董润本想说胡人,可是冉闵提倡汉胡一家亲,就不得提出带有歧视性的词语和字眼,这不董润赶紧改道:“那些不听话的狗东西,殿下有事实在无聊,就去教训他们一下,也好动动筋骨,否则安逸的日子过得久了,就转不动身子了!”冉明摇摇头苦笑,在世人眼中自己就是一个不能得罪的人。得罪了自己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只有冉明才知道,其实这都是自己的伪装。自己也希望安逸,可是某些人却偏偏不开眼。宁要人怕,莫要人喜。这是冉明的处世哲学。在汉人这个秉性忠厚讲究中庸之道的的圈子里,冉明就是其中的一个异类。冉明不想和董润有太多的纠缠,王猛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冉明道:“孤想喝酒!”“本大将军陪你喝!”“孤从来不用杯子喝酒,向来都是喜欢用大碗,整坛整坛的喝”“这才够男人!”冉明与董润大将军一碗一碗的喝着酒,就这样足足喝了一坛。冉明的酒量虽然好,可是那三斤蒸馏酒也让冉明微微的醉了。站在皇城的城墙上,看着整个邺城陷入火的海洋,像沸腾的水一样,显得非常热闹。无数的灯笼在街道里滑行,和天上的银河交相辉映。渐渐的冉明好像回到了后世,回到了和兄弟们一起打天下的日子。一阵冷风吹来,冉明从梦境中惊醒,这才发现他置身一千六百多年以前。想想衣冠南迁,又想想被惨杀的冉闵,再想想邺城被鲜卑人吃掉的二十余万汉人。冉明就感觉自己的血在燃烧。“你们都给孤让开!”冉明突然从一个甲士身上拔出一把横刀,然后道:“都给孤让开,全部让开,孤要舞剑!”“拿着横刀舞剑!”董润笑了,对于冉明与他保持距离,他何尝不知这是冉明不愿意牵连他,看来王猛的出事,给冉明的影响很大。冉明撒酒疯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冉闵耳朵里,冉闵感觉着丢人:“要闹给朕滚回秦王府闹去!”有道是知子莫若母,董皇后看出冉明心里似乎有太多的压抑,有太多的痛苦。就在冉闵的手心里划了一个圈儿,轻声道:“陛下,谁没有个年轻的时候,明儿太苦了,马上就要就藩国,日后再想见上一面就难了,不如今天就让他发泄一下!”冉闵点点头,不过他却把目光投到了冉明身上。只见城墙上若大的空地,冉明的身子如同陀螺,越转越快。只听他手中的横刀发出飙飙声响,就像一道寒光闪闪的光球,人影似乎看不清了。就在这时,冉明放声高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喝得实在是太高了,冉明以后的事情已经记不得了。反正他醒来之后已经是三天后。冉明虽然醉了,可是按照制定的行程计划,他还是在开元元年的正月十六日正式踏上了就藩之路。冉闵没有亏待冉明,不仅给了冉闵节制凉、沙、河三州军马的权力,并且给冉明步骑两个上军编制。当然这个军和后世的军不一样,这里是二五制,既五百人马为一曲,两曲一千人为部,前后左右中五部为一营,两营并为一军。全军正卒一万人。虽然两个军也只有两万人马,事实上这并不包括辅兵和民夫。在冷兵器时代三个辅兵或民夫要服务一个战兵正卒,冉明虽然只有两万正式编制的军队,事实上他可以拥有七八万军队。还不包括归他指挥的三州军队。这次随行护送冉明去就藩的军队包括麒麟卫五百马军、一个从越骑军抽出来的曲,共计一千护卫骑兵,步兵则包括从中垒(重装步兵)、步军、射声军中抽调的三个满编曲,共计一千五百余人。这些人马都将会留在秦国归冉明指挥。冉明就藩的车队异常庞大,不仅包括这两千五百军队,还有冉明的家眷、财物共计二百多车,以及一个五百余辆大小车辆辎重车队。再加上驾车的民夫,御手,光人员足足有五千多人。就在冉明通过函谷关时,突然有侍卫禀告道:“前面有人自称是殿下的故人求见!”冉明倒疑惑了,要说故人,除了谢安在长安之外,好像没有什么人认识自己啊,难道是谢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