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乃是赵国皇城东宫的南门。
这里连通内城,也是东宫去往幽州外城的必经之路。
赵元始四年,最后一夜,亥时。
满朝文武即将沐修七日之际,东宫按理来说,也在汇总这一年的账目、琐事。
但此刻,偌大的东宫主殿前,
十二名黄门太监,几十名东宫卫士,手忙脚乱的拉起布幔跟旗帜。
仪仗出行!
只是这次太子府出行,似乎是临时起义,并且很急。
东宫的下人、奴仆们,忙碌的手足无措,就像乱窜的蚂蚁。
主管呵骂声不停,几个老太监喉咙都喊嘶了,可现场还是快起不来。
仪仗的中央,黑金木大辇上,坐着的是一个消瘦的华服少年。
此赵子虽然年纪小,但行事风格却极有章法,威风可大的很。
十几个太子舍人围拢在黑木大撵下,想要最后确定一些难题,
二皇子李安虽然急着出行,但依旧对答如流,各种事务处理的有板有眼,
“草原部落向定襄提供了六千青壮,过些日子,安排去支援陇西。有些事,不过幽州朝堂,更能解决问题。”
“牛、羊、马匹、骆驼等,要适当压价,让草原人互相竞争。这样太子府才能和中原贸易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女眷用度?随便批。现在,本皇子没功夫管这个,仪仗前往太师府,我要立刻去阻止祖父。”
太子舍人前方,这些幕僚集团看见,铜锣号角响起,东宫车驾出行了。
黑夜中,幽州满城灯火阑珊,一派繁华。
几个李信的心腹,忙到深夜,心中也是无奈。
他们面色难看,犹豫几息后,互视一眼,决定跟上去。
有些事情,他们只是下属,不是做决定的那个人。
他们恪守臣道。只出谋,不划策。
这里面有个很简单的逻辑,如果事情出了问题,那责任谁来承担?
封建时代的人,早已有了很成熟的运行模式。
大量经验告诉了世家大族,一旦不承担损失的人,拥有了决定权,在本质上就会形成巨大的损耗。
因为损失不用他担,可决定权他却有,那他会干什么不言而喻。
所以民间大族里,有句谚语,老奴欺主!
说的就是这种逻辑的具象化。
因此,太子舍人们尽管清楚这个事情该怎么做,但还得由主人家来定。
仪仗一路南下,几个太子心腹依旧在围绕二皇子,确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