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桌上,颜嫣和齐司礼很自然地讨论起两个孩子未来的学业规划。
"听妈说珠珠的学籍已经在部队那边办好了?"颜嫣切着盘中的食物,语气平静。
齐司礼看了一眼珠珠"明年就要参加高考。像昀儿霁儿一样,早点读大学,早点毕业,也好早点接触家族企业的事务。"
听到这话,珠珠立刻撅起了嘴:"我不想上学。。。。。。在部队待的没自由,现在又要被关在教室里背书。。。。。。"
"学是一定要上的。"颜嫣语气温和却不容商量。
珠珠反驳道“我会的知识比上学知道的还多,去了干什么?!”
颜嫣给她讲道理“上学不仅学知识。还要学会与人相处”
齐司礼也点头:"上学能让你不与社会脱轨,了解大众,能融入这个社会,才能更好的做企业!"
颜嫣显然对此很有经验:"时间紧迫,那就请私教一对一辅导,辛苦这一年。"
齐司礼表示同意,但补充道:"你也抽时间指导她,晚上给她辅导功课。请的老师不见得比你厉害,两方使力效果更好。"
颜嫣无奈地叹了口气:"我尽量。这一年很快就会过去,希望能帮到珠珠。"
珠珠看着父母三言两语就定下了她未来一年的命运,完全没人征求她的意见,气得腮帮子都鼓起来了。她扭头向弟弟谨文小声抱怨:"你看他们!根本没人听我的想法!"
谨文同情地看了姐姐一眼,压低声音说:"我也一样。妈妈早就给我请了好老师,半年前就开始补课。"他的语气里带着认命的平静。
珠珠顿时觉得自己成了全家最"可怜"的人,连个盟友都没有,只能化悲愤为食欲,狠狠地咬了一口面前的鸡腿。
颜嫣和齐司礼看着女儿气鼓鼓的样子,相视一笑,继续讨论着请哪些科目的老师更合适。
德牧趴在餐桌下,似乎感受到小主人的郁闷,轻轻用脑袋蹭了蹭珠珠的脚踝。
齐司礼给颜嫣盛了碗汤,想起在波士顿读书的两个孩子:"昀儿和霁儿都是推荐入学的?"
"嗯。"颜嫣接过汤碗,"我也是听少安说起他当年就是小小年纪被推荐入学的,才特意去咨询了几个顶尖学校的推荐条件。"
她轻轻搅动着汤勺:"提前两年就开始准备了。幸好妈平时对他们的教育抓得紧,基础打得好,不算临时抱佛脚。"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但齐司礼知道其中必然付出了不少心血。推荐入学不仅要学业出众,还需要在某个领域有突出表现,这背后少不了颜嫣的精心规划。
"你费心了。"他轻声说。
颜嫣摇摇头,目光柔和了些:"是他们自己争气。霁儿在数学竞赛上的表现,昀儿在生物实验上的创新,都是实打实的成绩。"
她说着看了眼正在和弟弟说悄悄话的珠珠,语气坚定:"珠珠也会一样的。"
齐司礼点点头,说出了自己的考量:"我打算让她考国内学校。中医这门学问,终究离不开本土的土壤和文化底蕴。"
这个决定与颜嫣的想法不谋而合。她赞同地说:"这样最好。珠珠从小辨识药材,背汤头歌诀,这些积累不能浪费。在国内打好基础,将来若要深造,再去国外交流也不迟。"
"正是这个道理。"齐司礼欣慰地看了颜嫣一眼。他发现虽然分别数年,但在孩子的教育理念上,他们依然保持着惊人的一致。
这话既是对女儿的期许,也是作为父母的共同责任。他们都在为每个孩子规划最合适的成长道路——既要继承家学渊源,又要适应时代发展。
珠珠并不知道父母已经为她规划好了未来的方向,还在和谨文讨论着明天要去陆爸爸那,她已经约好了。
窗外,城市的霓虹次第亮起。颜嫣看着坐在对面的齐司礼和两个孩子,突然觉得这个夜晚格外安宁。
也许,这就是家人存在的意义——不是在觥筹交错的宴会上,而是在这样平凡的夜晚,有人记得你还没吃饭,有人愿意等你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