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大明新命记免费读 > 第一二四六章 赤诚(第1页)

第一二四六章 赤诚(第1页)

按照常理来说,像杨国栋这样在天启年间当过登莱总兵、山东总兵,后因被认定为阉党而倒台,然后在崇祯二年危难之际又被起用为通州总兵,这样的人物死在了战场上,怎么也该有个动静,或者有个朝廷的封赏才对。

但是大明朝的事情就是这么不按常理办理。

由于其麾下新募之兵较多,且死伤惨重,余部在逃归通州的过程中又过于混乱,并未带回杨国栋的尸首。

结果,杨国栋的下落竟然成了“谜”,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其弟杨国柱以及其旧部这些人,四处奔走求告,希望朝廷予以抚恤表彰。

但最后也只是让杨振接替了其父杨国栋的广宁后屯卫世袭指挥使的职务。

至于杨国栋本人,再无下文。

这些陈年往事,其实现在的杨振也不太了然,因为其本身也并非原来的杨振,所以对此事也并不是很在意。

只是他身边有一些杨国栋当年的旧部,加上上一次宣府之行,他从杨国柱和其部将嘴里了解了一些往事,也才略略知道一些其中的缘由。

堂堂太子太傅、一任通州总兵之死,竟然没有留下一点水花,当然是有原因的。

除了其“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一点之外,其“阉党”的身份,“辽东”的出身,在当时都是犯忌讳的地方。

杨国栋是为了救援杨肇基而遭遇伏击战死的,但是杨肇基率部被围在三屯营,却根本不知道外面的情况。

后来,杨肇基虽然听说了,但是也无能为力了,因为他在崇祯三年冬病重,很快就死在了军中。

至于孙承宗派出去的五百骑兵,倒是全身而退了,而且多少也听说了杨国栋率部救援“三屯营”杨肇基的事情,可是孙承宗本人却对杨国栋兵败身死的传闻不置可否。

因为他对“阉党”深恶痛绝,其帐下幕僚同样如此。

一个看不破敌人围点打援之计的“阉党”余孽,死就死了,还能怎样呢?

与此相应的是,时任首辅周延儒与杨肇基有隙,对杨肇基各种排挤打压,连带着对冒死去救杨肇基的杨国栋也相当不满。

结果,到了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时候,朝廷“清算”袁崇焕的罪行,杨国栋在通州为袁崇焕和辽军提供粮草的旧账,也被翻了出来。

原本这在战时是灵活变通、顾全大局的好事,可到了清算袁崇焕罪行的时候,这却成了其私自勾结辽军,意图有所不轨的罪过。

于是各种传言再次出现。

有说其是后金间谍的,怀疑其在多年之前从辽东归来,就是来做内应的,是袁崇焕的同伙。

也有说其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其实是在“三屯营”附近兵败被俘,已经投降了东虏了,并且做了东虏的大官,等等。

就这样,通州总兵杨国栋之死,在崇祯皇帝那里,同时也在把持朝政的清流大臣们那里,成了一个黑不提白不提的事情。

除了让其长子杨振世袭了广宁后屯卫指挥使的世职之外,对杨国栋的追赠竟然不了了之了。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战死的,被杀的,投敌的督抚、总兵和官员们实在是太多了,百废待举,京师朝廷没有顾得上这个“阉党”待罪之人罢了。

事实上,哪怕是后来,杨振在进入崇祯皇帝的视野之后屡获提拔,从团练总兵,到镇守总兵,到提督金海、登莱二镇总兵,再到征东将军、金海伯,战功不断,一路高升,按惯例朝廷也该追赠其父,但还是没人提及杨国栋的名字。

对于现在这位实际上来自后世的杨振来说,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也不确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