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国事蜩螗 > 第9章 铁腕除奸收权柄,倭国叩关破幻梦(第1页)

第9章 铁腕除奸收权柄,倭国叩关破幻梦(第1页)

正月十五的京畿,还浸在元宵的余温里,朱雀大街的灯笼尚未撤去,金龙殿内却已弥漫着凛冽的寒气。唐泽远坐在龙椅上,指尖压着一份墨迹未干的供词,封皮上“曹刚”二字,被朱笔圈得格外醒目——那是户部侍郎曹刚,林相倒台后,他靠着攀附唐炎旧部,暗中把持着国库收支,短短两月便贪墨了三十万两军饷。“陛下,曹侍郎已押到殿外。”卫凛的声音打破沉寂,他甲胄上还沾着晨露,显然是刚从曹府赶来,“臣在他府中搜出了贪墨的账目,还有他与江南盐商勾结的密信。”唐泽远抬了抬眼,声音平静无波:“带进来。”殿门推开,曹刚被两个禁军架着进来,锦袍上记是褶皱,往日油光记面的脸此刻惨白如纸。他一见唐泽远,便“扑通”跪倒在地,膝盖撞在金砖上发出闷响,哭喊着:“陛下饶命!臣是一时糊涂,那些银子臣都没敢用,全都藏在府中地窖里,臣愿全数上交,只求陛下留臣一条狗命!”唐泽远没看他,目光扫过阶下的文武百官——往日与曹刚交好的几位官员,此刻都缩着脖子,不敢与他对视。他忽然冷笑:“曹刚,你任户部侍郎三月,贪墨军饷三十万两,致使北疆将士冬衣短缺。你可知,上个月沈惊鸿送来的急报里,有多少将士是冻毙在城楼上的?”曹刚身子一僵,哭声戛然而止,只敢伏在地上,浑身发抖。唐泽远起身走下丹陛,一脚踩在他藏在袖中的账册上,声音冷得像冰:“朕登基半年,斩林相,囚唐炎,如今再除你这蛀虫,便是要让所有人知道——这朝堂的权柄,姓唐,不姓曹,也不姓任何结党营私之辈!”他抬手示意卫凛:“传旨,曹刚贪墨军饷,勾结盐商,罪无可赦,即刻押赴刑场斩首,家产抄没,充作北疆军饷;其党羽凡涉案者,一律革职查办,永不录用。”禁军押着曹刚离去,殿外传来他凄厉的求饶声,渐渐远去。唐泽远转过身,目光落在户部尚书周衍身上:“周尚书,从今日起,国库收支由你亲自掌管,每一笔账目都要呈朕过目,若再出纰漏,你这个尚书,也不必当了。”周衍连忙躬身:“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整顿完户部,唐泽远又召来吏部新科状元张景,命他牵头核查全国官吏,凡贪腐、不作为者,一律罢免;再调兵部新任侍郎李默,协助卫凛重组京畿卫所,将唐炎旧部尽数替换——短短三日,朝堂上下风气一新,连往日拖沓的政务,也变得顺畅起来。夜深时,唐泽远坐在紫宸殿,看着案上堆叠的奏折,心中终于生出几分踏实。周衍刚送来新的国库账目,虽仍有亏空,却已能正常拨付北疆军饷;张景查核的官吏名单里,已有五十余名贪官被革职;卫凛也传来消息,京畿卫所已尽数归心。他指尖摩挲着沈惊鸿昨日传回的捷报——王怀安已被生擒,北疆细作肃清大半,只待苏婉找到苏娘,便能彻底安稳。“陛下,该歇息了。”李福全端着安神汤进来,见唐泽远面露倦色,忍不住劝道,“如今朝堂清明,北疆安稳,陛下也该松口气了。”唐泽远接过汤碗,刚要喝,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比六百里加急还要紧急。一个驿卒浑身是血,跌跌撞撞冲进殿来,手中高举着一份染了海水的奏折,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陛下!东南沿海急报!倭国…倭国派使臣来朝,说…说要我华夏称臣,否则…否则便要开战!”“哐当”一声,唐泽远手中的汤碗摔在地上,滚烫的汤水溅湿了龙袍,他却浑然不觉。他冲上前,一把夺过奏折,指尖因用力而泛白,连呼吸都变得急促——奏折上的字迹被海水泡得模糊,却能看清关键句:“倭国已整兵十万,屯于琉球,限华夏三月内遣使称臣,否则兵犯东南!”“倭国…称臣?”唐泽远喃喃自语,只觉得荒谬又愤怒。倭国自古便是华夏附属,常年遣使来朝,求赐历法、衣冠,如今竟敢反过来逼华夏称臣?他猛地抬头,看向殿外漆黑的夜空,心中那点因整顿朝堂而生的踏实,瞬间被击得粉碎。“卫凛!周衍!张景!即刻入宫!”唐泽远的声音带着从未有过的颤抖,却又透着几分狠厉,“传旨,召沈惊鸿即刻从北疆回朝,调苏婉暂代北疆军务!再命东南沿海总兵加固城防,严查倭国细作!”李福全从未见唐泽远如此失态,连忙转身去传旨,殿内只剩下唐泽远一人。他握着那份湿漉漉的奏折,指腹反复磨过“倭国开战”四个字,忽然觉得一阵寒意从脚底窜起——他以为斩了林相、除了曹刚,收了朝堂权柄,便是稳住了江山,却没想到,这只是井底之蛙的幻梦。华夏早已不是他以为的模样——林相、唐炎之流蛀空了国库,北疆战火耗损了兵力,东南沿海多年无战事,军备废弛,连卫所兵士都多是老弱病残。而倭国趁他整顿朝堂的间隙,悄然整兵,如今竟敢叩关叫嚣,要华夏称臣。殿外的风卷着残雪,吹进殿内,寒意刺骨。唐泽远走到舆图前,目光落在东南沿海的位置——那里海岸线绵长,城防薄弱,若倭国真的开战,怕是连三个月都撑不住。他又看向北疆,沈惊鸿回朝至少需要一月,这一月的空窗期,该如何抵挡?“陛下,卫将军、周尚书、张大人到了。”李福全的声音传来,打断了唐泽远的思绪。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慌乱,重新坐回龙椅,目光扫过阶下三人,声音沉得像铁:“诸位,倭国逼宫,华夏危在旦夕。今日召你们来,便是要议出对策——是战,是和,还是…称臣?”卫凛当即跪倒:“陛下!臣请战!倭国蕞尔小国,也敢觊觎华夏,臣愿率京畿卫所出征,定将其打回老家!”周衍却皱着眉:“陛下,国库空虚,京畿卫所刚重组,兵士未经训练,若贸然开战,恐难取胜。不如先虚与委蛇,拖延时日,待沈将军回朝,再让打算。”张景沉默片刻,上前一步道:“陛下,和与称臣绝不可行!一旦称臣,华夏颜面尽失,周边小国必群起效仿,到那时便是万劫不复!臣以为,当一面拖延倭国使臣,一面加急整顿东南军备,再调北疆部分兵力驰援,双线准备,方能应对。”三人各执一词,唐泽远却没立刻表态。他看着案上那份倭国奏折,忽然想起登基那日,先帝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守住华夏,莫让祖宗基业毁在你手里。”那时他以为,只要肃清内乱,便能守住江山,如今才知,内忧未平,外患已至,这江山,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李福全,”唐泽远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传旨,倭国使臣暂安置在驿馆,不许其与任何官员接触。明日早朝,朕要与众卿共议对策——这华夏的颜面,朕不能丢,这江山,朕更不能丢!”殿外的风还在吹,唐泽远却挺直了脊背,目光望向东南方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哪怕拼尽国力,哪怕再难,他也绝不会让华夏向倭国称臣。只是他不知道,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倭国逼宫,背后还藏着更深的阴谋,而他即将面对的,是比林相、唐炎更可怕的敌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