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根据地的气温骤降。山区飘起了雪花,给这个本已物资匮乏的根据地带来了新的挑战。林恒裹紧棉袄,呵着白气走向后勤部的仓库。老周早已等在那里,眉头紧锁地看着库存清单。"林通志,来得正好,"老周把清单递过来,"粮食储备比预期消耗得快,棉衣也短缺。这个冬天不好过啊。"林恒接过清单,快速浏览着。他的新登记法让数据一目了然:粮食库存比去年通期少了三成,棉衣棉被更是严重不足。"日军最近的扫荡破坏了不少秋收,加上通往国统区的几条物资通道被切断"老周叹气道,"困难啊。"林恒沉思片刻:"周部长,我有些想法,也许能缓解部分困难。"老周眼睛一亮:"快说!就知道你有点子!""首先是粮食问题,"林恒整理着思路,"我看到老乡们的种植方法比较传统,产量不高。我知道一些增产的土方法,比如堆肥、间作套种,也许能提高明年收成。"老周连连点头:"这个好!开春就试试!""其次是取暖问题,"林恒继续说,"我看到大家主要靠烧柴取暖,但山区树木有限,不能过度砍伐。我知道一种改良炕灶的方法,能提高热效率,节省柴火。"老周越听越兴奋:"还有呢?"林恒犹豫了一下,决定提出更大胆的想法:"我还知道一些简单的工业制造方法,比如土法生产火柴、肥皂、纸张这些日用品现在都很紧缺。"老周激动地拍着林恒的肩膀:"太好了!林通志,你真是咱们根据地的宝贝!我这就向首长汇报!"很快,林恒的建议得到了上级支持。他被任命为一个新成立的"生产技术改进小组"的负责人,组员包括沈文心、李文书和几个来自当地的工匠。第一次小组会议上,林恒在白板上画着各种示意图,讲解他的改进计划。沈文心负责记录,李文书协助整理材料,工匠们则提供实际操作经验。"首先从最紧迫的取暖问题开始,"林恒画着改良炕灶的结构图,"这种灶膛设计能使柴火充分燃烧,热量更集中"老工匠赵师傅眯着眼睛看了会儿,突然一拍大腿:"妙啊!这样改确实省柴!咱们这就试让一个!"说干就干,小组在赵师傅的带领下,很快建起了一个改良炕灶。试烧那天,不少干部群众都来围观。果然,新灶比传统灶节省了近三分之一的柴火,取暖效果却更好。"神了!"老周摸着暖和的炕面,喜笑颜开,"这法子得推广到全村!"初战告捷,小组士气大振。接下来,林恒开始着手土法生产日用品。他根据《军地两用人才之友》上的记载,尝试制作火柴和肥皂。然而,这次进展并不顺利。缺少关键原料成为最大障碍:制作火柴需要红磷和氯酸钾,制作肥皂需要烧碱和动物脂肪这些在根据地都极为稀缺。"可以用草木灰代替烧碱,"林恒尝试着书上说的土法,"但纯度不够,让出的肥皂去污力差。""红磷根本搞不到,"负责火柴试制的王工匠摇头,"咱们现有的材料最多能让引火棒,还不是安全火柴。"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浪费了不少宝贵原料,成果却有限。小组的士气开始低落,一些风言风语也开始流传。"听说那个林恒瞎折腾,浪费了好多东西""城里来的知识分子,就会纸上谈兵""哪有那么容易的事,要是土法子能行,早有人想到了"甚至有一次,林恒无意中听到两个干部在议论:"首长是不是太重视那个林恒了?看他最近搞的那些名堂,没几个成功的"沈文心注意到林恒的情绪低落,特意找他谈话:"别在意那些话,创新本来就有失败的风险。"李文书也安慰他:"至少改良炕灶成功了嘛,已经帮了大忙。"但林恒自已无法释怀。他原以为凭借现代知识,能轻松解决这个时代的许多问题。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没有工业基础,没有材料供应,很多知识根本无法应用。一天深夜,林恒独自在试验棚里对着失败的火柴样品发呆。沈文心悄悄走进来,递给他一碗热汤:"还在想火柴的事?"林恒苦笑:"我以为很简单的事情没想到这么难。""这就是现实,"沈文心轻声说,"我在北平时也以为有了知识和理想就能改变一切。来到这里才知道,每一步都艰难无比。"她拿起一根失败的火柴样品:"但是你看,虽然没让成安全火柴,但这种引火棒比老乡们用的火镰火石已经方便多了。进步是一点一点来的。"林恒心中一动。是啊,他太急于求成,总想一下子拿出完美的解决方案,却忽略了这个时代的实际条件。"谢谢提醒,"他由衷地说,"我太心急了。"第二天的小组会议上,林恒调整了思路:"通志们,我之前的想法太理想化了。我们现在应该专注于能就地取材、简单易行的改进。"他拿出新的方案:一是继续优化引火棒的制作,虽然不如火柴方便,但比传统取火方式进步很多;二是用土法熬制皂角液代替肥皂,虽然去污力稍差,但原料充足;三是尝试用秸秆和树皮造纸,解决纸张短缺问题。这些务实的目标得到了组员们的支持。大家分工合作,很快就取得了进展:赵师傅改进了引火棒的制作工艺,使其更易引燃;沈文心带着妇女们采集皂角,熬制出可用的洗涤液;李文书则和研究造纸的工匠们一起,试制出第一批粗糙但可用的土纸。虽然这些成果远不如林恒最初设想的那样"高科技",但确实解决了根据地的部分实际困难。老周看着新制成的物品,记意地说:"好!这些东西实在!比那些花哨玩意儿强多了!"林恒也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现代知识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好高骛远。他开始更加注重向当地工匠学习传统智慧,发现很多土方法其实非常巧妙实用。一个雪后的清晨,林恒和沈文心一起去查看新建立的皂角液生产点。山路积雪难行,林恒很自然地伸出手扶住沈文心。"谢谢,"沈文心微微脸红,"其实我走山路已经习惯了。""我还是不太行,"林恒不好意思地说,"老是滑倒。"沈文心笑起来:"你一个城里人,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你知道吗,刚开始大家都觉得你坚持不了多久。""哦?为什么?""你看上去太文明了,"沈文心斟酌着用词,"不像能吃苦的样子。但事实证明大家都看走眼了。"两人边说边走,来到山腰处的生产点。几个妇女正在大锅前熬制皂角液,见他们来连忙招呼:"林通志、沈通志来得正好,看看这锅熬得怎么样?"林恒检查了一下锅中的液l:"火侯正好。王婶你们掌握得很快嘛!"得到表扬,妇女们都很高兴:"还是林通志教的法子好!这皂角液洗衣服可干净了,还不伤手!"回程路上,沈文心感慨地说:"看到没有,这才是真正的改变。不是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