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的芳杏很幸福。
大年三十这天一大早,一家人都早早起来了,备年饭,过大年。
爱国带着云妮和海洋,贴对联,贴福字。
芳杏烧火,李翠儿上锅,煮早饭。
七十年代初,物资匮乏,农村人就算是过年,饭桌上的菜也不见得多丰盛。
北方的年,早饭也不是很讲究,菜就一个,猪肉白菜豆腐炖粉条,这叫全家福。
有很多人家,全家福里是没有猪肉的,因为,穷,吃不起。
蔚家因为蔚佑之有离休工资,日子算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全家福里就有猪肉。
饭是年前蒸的金银饽饽,这是北方的一种馒头,那个年代特有的。
馒头里面是黑面掺的玉米面,外头包一层白面,表面看起来是个白面大馒头,掰开里面掺的黑面和玉米面,蒸熟了黄澄澄的,有白有黄。
就有聪明的人,给这种饽饽起了个又惊艳又富贵的名字:金银饽饽。
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面子工程,颇有种“绣花枕头一包糠”的即视感。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能很好的解释清楚这种饽饽的巨大作用。
一家人很快吃好了早饭。
收拾好碗筷,芳杏把给全家做好的新衣拿了出来。
云妮和海洋眼睛一眨不眨,专门盯着小婶手里的新衣服。
先是云妮的,水红色一身衣服,上衣还用丝线绣了两个挨在一起的小苹果,红红的苹果,绿绿的叶子,绣在胸前,漂亮极了。
裤子的口袋边和裤脚,分别用黑线绣了两溜明线,水红色的小裤子,立马就有了清凌凌的眉眼,美。
然后是海洋的,上衣绣了两只小兔子,一黑一灰,绣在水蓝色的衣襟上,特别亮眼。
裤子的口袋边和裤脚,也用黑线绣了两溜,帅。
两个孩子穿上新衣服,眉开眼笑,摸摸这儿,摸摸那儿,爱不释手,要不是要留着年初一去拜年,都舍不得脱了。
蔚佑之看着两个兴高采烈的孩子,心里特别熨帖,自从建祥两口子走了后,这两个孩子很久没这么高兴了。
真好,他帮爱国找对了媳妇。
李翠儿也欢喜,她的衣服也合身,穿着一照镜子,看看里面的自己,觉着年轻了好几岁。要是爱民也有就好了。她在心里悄悄的想。
蔚佑之也试了试自己的,正合身。
爱国看着高兴的一家人,他觉得媳妇真好。
其实,从那一刻起,爱国已经把芳杏放进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