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云推门进去,刺鼻的烟味扑面而来。王所长看到突然出现的局长,吓得手里的烟都掉在了地上,慌忙起身,脸涨得通红。
“王所长,‘十条铁律’第三条,办公场所禁止吸烟,第五条,保持内务整洁。你这办公室里,执行得不错啊?”沈青云语气平静,却带着刺骨的寒意。
“沈局……我……我们刚搞完一个案子,放松一下……”王所长语无伦次。
“放松?群众来报案的时候,能放松吗?犯罪分子作案的时候,会放松吗?”沈青云打断他,“你是所长,带头违反局党委刚制定的铁律,上行下效,你这个所的风气怎么能正?”
他没有再多说,转身离开。第二天,市局党委会研究决定,免去南坪派出所王所长职务,调离领导岗位,给予行政记过处分,并在全局通报。分管该所的分局副局长也被诫勉谈话。
这一处理决定,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引发了巨大震动。“新局长动真格的了!”“王所长可是老资格了,说免就免了!”……类似的议论在公安内部迅速流传。震慑效果立竿见影,那些还抱着观望、应付心态的人,彻底收起了侥幸心理。
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迅速运转起来,从各分局、法制支队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若干评查小组,开始对近一年来已办结和正在办理的案件进行随机抽查和重点评查。
很快,一些问题案件浮出水面。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引起了沈青云的注意:一起发生在一年前的故意伤害案,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因“证据不足”被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两次,最终勉强起诉,但法院判决时认定的伤害程度和量刑,与被害人实际伤情和最初侦查卷宗记录存在明显出入。
评查小组调取原始卷宗发现,关键的伤情鉴定报告存在模糊之处,而当时负责该案的法医,正是之前与沈青云谈过话的陈岩的师父,一位已退休的老法医。据陈岩私下反映,他师父当时曾对鉴定结论有过疑虑,但受到过来自分管局领导的“提醒”,要求“尽快结案,避免引发更大关注”。
这条线索,隐隐指向了可能存在的干预司法公正问题,层级不低。沈青云高度重视,指示评查小组秘密深入调查,固定所有证据,但暂时不要惊动相关人员。
执法评查像一次精密扫描,不仅发现了程序瑕疵、证据瑕疵等表面问题,更开始触及一些可能隐藏在深处的“毒素”。
常务副局长郭勇在这次整顿中,展现出了与之前不同的积极姿态。他亲自督导“十条铁律”的落实,处理了几起违规违纪事件,毫不手软。在科技强警攻坚小组的第一次会议上,他也雷厉风行,要求各部门限期上报装备需求和系统升级方案。
然而,现实困难很快摆在面前。各组汇总上来的装备更新和系统升级预算,是一个天文数字,远远超出了市局乃至市财政的常规承受能力。
“沈局,”郭勇拿着厚厚的预算报告,眉头紧锁,“缺口太大了。光是更新主城区的巡逻车辆和单警装备,就是一笔巨款。‘天网’系统升级,涉及核心服务器、智能分析软件、前端感知设备,更是烧钱。财政局的同志私下表示,很难一次性解决。”
沈青云看着报告,沉思良久。“困难我知道。但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做。”他指示,“我们不能等靠要。这样,攻坚小组拿出一个分步实施的方案来。优先保障一线执法执勤最急需的,比如巡逻车、防护装备、以及关键卡口的智能监控设备。其他的,可以分期分批解决。同时,我们要主动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特殊政策和支持。我可以去找赵书记和市长专题汇报。”
他理解郭勇面临的现实压力,这也让他看到,郭勇并非有意拖延,而是确实被客观条件所困。这反而让他对郭勇多了几分信任。
整顿的深入,必然触动某些人的神经。一天,沈青云收到一封寄到市局的匿名信。信中没有具体内容,只有一张打印的照片——是他深夜从陈岩所在的技术大楼走出来的模糊画面,下面用红字写了一行小字:“沈局长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小心夜路风寒。”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威胁和警告。对方在暗示,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并且试图将他与陈岩的正常工作接触进行歪曲解读。
几乎同时,山城本地一个颇有影响力的网络论坛上,开始出现一些帖子,以“知情人士”口吻,质疑新来的公安局长“搞运动式整顿”、“不熟悉业务瞎指挥”、“可能影响队伍稳定和战斗力”,试图在舆论上制造压力。
沈青云看着那封匿名信和网络上的杂音,嘴角泛起一丝冷意。他知道,这是预料之中的反扑。他并没有惊慌,而是将匿名信交给了纪委书记处理,并指示政治部宣传处,主动设置议题,通过官方渠道和友好媒体,适时宣传专项行动的必要性、阶段性成效以及广大民警精神面貌的积极变化,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
“想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吓阻改革?”沈青云心中冷哼,“真是痴心妄想。这反而说明,我们的整顿打到了他们的痛处!”
山城公安的整顿风暴,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开始感受到来自水下的暗流和阻力。沈青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训练场上正在按照新要求进行队列训练的民警们,目光坚定。第一把火已经点燃,火光既照亮了前路,也必然会让一些隐藏在阴影里的东西无所遁形。真正的较量,正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