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工
除了完成本职工作,无论在班组,还是八小时以外,方翰民总喜欢捧着一本书,不仅跟同事们格格不入,还千方百计逃避集体活动,即使单位组织观看当年最新上映的电影“海外赤子”,他也找借口独自赖在宿舍看书。
不知是真心佩服方翰民热爱学习的精神,还是嘲笑他那幅书呆子气,或者对他的孤僻清高看不顺眼,同事们给他起了个“秀才”的绰号。
但是,前几天方翰民得了一场重感冒,住院治疗期间,同事们念及他来自外地,身边没有亲人,不仅抽空去医院看望过他,还帮他打水买饭,也算给了他悉心的照料。也许受到感动,方翰民决定从今往后跟同事们好好相处,尽量把关系搞得融洽一点。
今天是方翰民病愈出院后临时工
“瞧他那德行,一个临时工,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还故作深沉,好像多大本事似的。”
“‘秀才’被老杨叫去干嘛?莫非?”
跟着老杨来到车间办公室,见车间技术员老吴也在里面,方翰民站在门口,没有往里走。
“进屋来,坐下吧。”老杨在自己的简易办公桌前坐下后,侧身招呼道。
方翰民往前走了几步,在靠墙的长条椅上坐了下来。
坐在老杨对面的车间技术员老吴说话了,“小方同志,我们想跟你核实一件事。”
“吴工,请问你要核实什么?”方翰民也不知道老吴是什么技术职称,他觉得这样尊称不会有问题。
“你是不是在车间说过,‘酰化’岗位只要改变一下工艺条件,就能提高质量和收率?”
方翰民坦然承认,“这话是我说的。”
“哦----,既然这样说,一定有根据,不会是想当然吧?你能不能把你的跟据讲给我们听听?另外,请你告诉我们,改变什么条件能有这么大的作用?”
方翰民也不客气,他首先从反应机理的角度分析了介质对酰化反应的影响,“‘酰化’反应需要质子作为媒介,现在的工艺以水为反应介质,虽然水分子也可以电离产生质子,但根据水分子的结构特征,它电离产生的质子无法完全满足酰化反应的需要,所以,它显然不是酰化反应最合适的反应介质。”
老吴一九七零年毕业于一所化工学院,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深度不够,但对方翰民讲解的理论,他还是多少能听懂一些,“问题是红星制药厂当初从一家科研机构引进‘对乙酰氨基酚’生产线,‘酰化’岗位就是用水做反应介质,这也是国内同行现在普遍采用的工艺,你讲的理论依据倒是说得通,如果贸然改变反应介质,你能保证一定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吗?”
车间主任老杨就不一样了,他六九年毕业于一所技工学校,要说动手干活,他绝对是一把好手,老杨是个实干家,否则,他也当不了车间主任,但他对理论不感兴趣,尤其是方翰民讲的这些超前理论,他就像听天书一样。所以,他干脆说道:“小方,你讲这些理论纯粹是纸上谈兵,不如直接告诉我们怎么改变工艺条件,用什么做反应介质最合适。”
其实,作为车间主任,面对全车间存在的技术问题,老杨比谁都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