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最新章节更新时间 > 第100章 时间如梭(第2页)

第100章 时间如梭(第2页)

他给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业务骨干”,而非“政治明星”。这种低调避让的态度,反而让他在某些人眼中显得沉稳可靠。

相比之下,他与王建国的关系更为自然亲近。两人都是务实肯干的性格,林墨有时会看到王建国对着难题挠头,便主动上前,用自己从实践和工坊中总结出的“笨办法”或形象比喻,帮他理解复杂的力学概念或制图技巧。

王建国感激之余,也更愿意向这位同样来自基层、却能力超群的室友请教学习问题。与杨振华,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林理解杨的生存智慧,杨则觉得林“门路清”、“吃得开”,值得交往。

沈知书和徐润卿,因着地域相近和某种文化气质上的投契,关系更为密切些,常一起上下课,讨论些更“阳春白雪”的话题。

时间悄然滑入十一月,北风渐起,校园里的梧桐树叶片片凋落。轻工部设计院那边的木材干燥课题,在经历了大量重复、枯燥却必要的实验和数据采集后,终于进入了收官阶段。

实验室里,摊开了无数份数据记录表和各种曲线图。接下来的工作是繁复的数据统计分析、规律总结以及最终报告的撰写。这部分工作更侧重于数理统计和理论提炼,并非林墨的专长。

他很有自知之明地将主导权交给了孙组长和理论功底更扎实的小陈。

但他并未置身事外。他主动承担了所有图表的绘制、校对工作,确保每一幅应力-应变曲线、干燥速率图、含水率梯度分布图都清晰精准。

他利用自己对生产实践的熟悉,协助老李和小周将枯燥的数据与生产中实际遇到的木材变形、开裂案例相对应,使报告结论更具说服力和指导性。

在讨论报告框架和结论表述时,他总能从“一线工匠”和“使用者”的角度,提出切中要害的建议,确保研究成果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真正能落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指南。

他的务实、高效和毫无保留的协作精神,赢得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尊重。因此,当孙组长最终执笔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准备发表的论文时,他毫不犹豫地在“参与研究人员”名单的最后,郑重地加上了“林墨”的名字。

“小林,这几个月辛苦了!”孙组长将报告的初稿递给林墨看,指着作者名单,“你的贡献大家都看在眼里,这是你应得的。”

林墨看着那份凝聚了众人心血、即将上报部委并可能影响行业规范的报告,以及末尾自己的名字,心中涌起一股满足感。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他跨越身份壁垒,在学术领域留下的第一个微小却坚实的脚印。

它意味着认可,也意味着一条潜在的新路径。

他抬起头,诚恳地对孙组长和各位组员说:“谢谢孙组长,谢谢大家。我只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工作,能参与这么有意义的研究,是我的荣幸。”

设计院的课题告一段落,林墨在离开前,特意去跟孙组长告别。

“孙组长,课题的报告和后续完善,就辛苦您和各位老师了。”林墨态度恭敬。

孙组长拍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赏和不舍:“小林啊,你这几个月帮了大忙了!放心去忙你的学业,这边有我们。你打下的基础很扎实,后续工作我们会做好的。以后常回来看看,设计院的大门永远为你开着!”

林墨点点头,略一沉吟,又道:“孙组长,如果以后王副司长问起,麻烦您替我转达一声,就说我非常感谢他和设计院给我这次学习实践的机会。”

“以后但凡设计院,或者部里还有其他关于木材特性、加工工艺乃至家具设计相关的课题或项目,如果还需要人手,只要时间允许,我都非常希望能再有机会参与进去,继续学习锻炼。”

他这话说得十分诚恳,既表达了对王副司长知遇之恩的感谢,也委婉地表达了希望继续保持这条线的意愿。孙组长自然明白其中意味,笑着应承下来:“没问题!这话我一定带到!王司长对你可是赞赏有加,肯定乐意再给你机会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