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透过水木大学高大的窗棂,在图书馆阅览室光滑的水磨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在处理家事的同时,林墨继续在设计上继续努力,两个月后,他将最后一张绘制完成的图纸小心地卷起,用细绳系好,放入专用的牛皮纸筒中。他轻轻呼出一口气,感受着完成一项重要阶段工作的释然与充实。
将近两个月的奔波、测绘、伏案设计与反复推演,终于凝结成了手中的《国营木器一厂联合体一期(卫星车间及生产线改造)规划设计方案》。
其核心思路清晰而高效,首先开发利用木器一厂西侧厂区及毗邻的空地,建设标准化的“卫星车间”,将目前由各家外协厂分散生产的“逸云”、“磐石”系列核心零部件,集中到此地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原外协厂中技术过硬、表现优异的工人,经选拔后迁入卫星车间,确保工艺传承与质量稳定性。待卫星车间运转顺畅,再系统性改造木器一厂原有的生产线,使其与卫星车间的零部件流无缝对接,最终完成“逸云”与“磐石”两条现代化生产线的全面升级。
这个“先立后破、分步实施”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改造期间对现有出口订单生产的影响,赢得了张维翰教授的高度认可。
在数次深入的研讨中,张教授以其深厚的工业建筑造诣,对车间的采光、通风、物流细节提出了诸多优化建议,使方案更加完善成熟。
“王司长,周总,这是一期方案的最终版。”林墨在轻工部的会议室里,将图纸在长桌上铺开,声音平稳而清晰地开始汇报。
“卫星车间选址于此,主要基于三点考量:一是距离现有原料库和未来总装线最近,物流路径最优;二是地势平坦,地质条件良好,利于快速施工;三是预留了未来与二期核心联合车间的扩展接口。”
王副司长和周明轩俯身细看,图纸上线条精准,标注详实,从总平面布局到单个设备基础,从物料流转箭头到人员流动路线,一目了然。
周明轩指着卫星车间的布局图,眼中闪着光:“好!这么一集中,零部件质量的一致性就好控制了!而且按照这个物流设计,从板材入库到部件产出,再到送入总装线,路线清晰,能省下不少搬运时间和成本!”
“是的,周总。”林墨点头,“我们模拟计算过,仅物流效率一项,预计就能提升百分之十五以上。而且,卫星车间统一采用标准作业流程和检验规范,可以有效杜绝之前外协厂出现的公差超标、垫圈混用等问题。”
王副司长的手指在标志着“生产线改造过渡区”的图纸区域敲了敲,关切地问:“最关键的是,改造期间,如何确保‘逸云’和‘磐石’的现有生产不停顿?外贸订单可等不起。”
“王司长放心,”林墨早已成竹在胸,“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滚动改造’计划。卫星车间首先建设并投产,当其产能稳定,能完全替代外协供应后,我们再分区域、分阶段地对木器一厂原有生产线进行关停改造。”
“整个过程,就像接力赛跑,确保产品流不会中断。具体的时间节点和产能衔接预案,在附录三里有详细说明。”
王副司长仔细翻阅着附录中的甘特图和各种应急预案,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直起身,用力拍了拍林墨的肩膀,感慨道。
“好啊,小林!考虑得非常周全!既有大刀阔斧的魄力,又有穿针引线的细心!这份方案,我看行!我安排他们就按这个方向,尽快准备详细的施工图,争取早日动工!”
将联合体设计方案提交后,林墨肩头的重担稍减,但生活的节奏并未放缓。只要回到水木大学,他总会习惯性地去汽车楼那间熟悉的工作室看看。
这里,仿佛是他另一个不为人知的“战场”。钱研究员几乎每隔一两周就会悄然到访,带来新的、要求愈发苛刻的模型制作任务。
这些模型已不再是简单的结构复制,而是涉及复杂流体力学、异形空间、特殊材料复合,甚至带有某种动态模拟功能的实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