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四合院木工手艺人 > 第175章 从古至今(第1页)

第175章 从古至今(第1页)

林墨在木工技艺突进的同时他在虚实建造场中的模拟建设却凸显了不少的问题。

以往制作古建模型或高精度木模,林墨凭借的是对木材物性的极致掌握和对手上力道的精微控制,更多依赖于自己的直觉与师父与传承之径中学到的知识和经营。

但现代大型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涉及的材料更为多样(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玻璃幕墙等),力学体系更为复杂,施工环节环环相扣,统筹管理的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虽然课本上学习了不少,单一的

理论课本上都学过,但是运用的时候难免手忙脚乱。

就在他模拟建造一栋他设想中的十二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楼时,问题接踵而至。

他发现自己对混凝土在不同龄期的强度变化、浇筑的工艺控制、模板支撑体系的稳定性计算、不同专业工种的交叉作业协调……这些系统性的知识和宏观掌控能力,远不如他对榫卯节点或木构件加工那般得心应手。

一次虚拟施工中,因对混凝土养护时间预估不足,导致提前拆模后楼板出现裂缝;

另一次,则因设想的塔吊布局不合理,影响了关键构件的吊装效率,延误了预计工期……这些问题在【虚实建造场】中虽可随时推倒重来,却清晰地映照出他在现代建筑项目统筹上的短板。

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习惯了在一片空地上建造木制房子匠人,骤然面对需要规划整支舰队航线的挑战。技艺的精深,在此刻似乎遇到了无形的壁垒。

他知道,这不是靠埋头苦练手艺就能突破的,需要的是更宏大的视野、更系统的工程思维和更丰富的“实战”经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墨带着一个精心准备的木匣,再次叩响了梁先生家的门。

林女士亲切地将他迎进客厅。梁先生正靠在窗边的躺椅上阅读文献,见林墨到来,放下手中的资料,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林墨来了,坐。看你气色沉静,眉宇间却似有凝滞之色,可是在学问或技艺上遇到了关隘?”

林墨心中叹服,将手中的木匣呈上:“先生目光如炬。学生近日确有些困惑,特来向先生请教。这是一点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梁先生饶有兴致地打开木匣。里面并非什么贵重之物,而是一个结构极其精巧、比拇指指甲盖略大的微型榫卯模型。

它非古非今,形态流畅而奇异,几个微型构件通过一种前所未见的复合榫卯方式咬合在一起,浑然天成,仿佛蕴藏着某种独特的力学美感与空间逻辑。

“哦?”梁先生小心翼翼地拈起这个微缩模型,凑到眼前仔细端详,眼中渐渐露出惊讶与赞赏的神色,“这榫卯结构,看似与传统一脉相承,实则内藏机枢,逻辑自成一体,尤其这几个转承启合的节点处理,竟暗合了某些现代空间结构的理念……林墨,这是你自行构思的?”

“先生谬赞了。”林墨谦逊道,“学生只是凭感觉将其复现出来。它提醒学生,万物结构,无论大小古今,其‘理’或有相通之处。”

他顿了顿,顺势引出自己的困惑:“学生近来在学习的时候,尝试模拟构建一些现代大型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却感觉进展迟缓,远不如钻研木作技艺时那般顺畅。仿佛……技艺愈精,反而在某些更宏观、更系统的层面上受到了束缚。”

梁先生轻轻放下那枚精巧的榫卯看向林墨。

“林墨啊,”先生的声音温和而富有力量。

他缓缓起身,走到书桌旁,铺开一张宣纸,用钢笔随手画了一个小小的、结构精密的榫卯节点,又在旁边画了一座巍峨高楼的简笔轮廓。

“传统木作,尤其你通过微缩模型学习的古建,追求的是‘尽精微’。”他指着那个榫卯节点,“你将心神、技艺凝聚于方寸之间,人与材料直接对话,心念所至,刀笔随之,可谓‘入乎其内’。”

笔锋一转,指向那座高楼。“而现代大型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讲究的是‘致广大’。它需要你将视野提升到云端,俯瞰全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