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红星公社大棚扩建的最后的整体设计,并将其托付给许大茂带回后,林墨的生活节奏再次回归到水木大学那熟悉而规律的轨道上。
大四学年的课程已近尾声,最后的几门专业课,《特种结构》、《工程经济与造价》也进入了复习总结阶段。
课堂、图书馆、宿舍、工地,四点一线,构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偶尔,他才会去一趟汽车楼,看看郑师傅,或者处理一下工作室积存的少量私人物品。
保密项目的需要他参与的辅助性高精度木模制作工作也减少不少。
他的“工作”并未因此减少,反而在另一个维度上展开了更为宏大的篇章。
他更多的时间进入“鲁班工坊”,尤其是【虚实建造场】,成为了他每晚雷打不动的功课。
这一次,他进行着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完整地、系统性地“设计”并“建造”那个他提议“家具生产联合体”。他以给王副司长的初步规划方案为蓝本,在虚拟世界中开始了具体而微的构建。
首先是对整个厂区进行总图规划。他模拟出一片符合四九城近郊地理特征的平坦用地,参照基建档案中学到的知识,综合考虑风向、日照、物流、排污、未来发展等因素,合理布局各个功能区。
核心的“u”型联合生产车间被置于中心偏北位置,与原料堆场、锅炉房等辅助设施保持高效距离;
独立的办公楼、技术研发中心位于厂前区,环境相对安静;原辅料库和成品仓库则紧邻厂区主干道,方便车辆进出;他甚至规划了一片员工生活区,位于厂区下风向的南侧,与生产区以绿化和道路自然分隔。
接着,便是对每一栋建筑,尤其是核心的生产区域,进行极致精细的细化设计。林墨的意识如同最高效的绘图仪与最富经验的工程师的结合体,在虚拟空间中勾勒、推敲着每一个角落。
生产车间是座巨大的联合车间是整个联合体的心脏,林墨将其内部划分为数个既独立又关联的功能区域,物料流动如同血液般在其中循环。
卸货平台与初检区
设有坚固的混凝土平台和防雨棚,可同时容纳多辆卡车卸货。旁边设初检办公室,配备大型台秤和简易含水率测定仪,对入库原木、板材进行第一道把关。
原木堆场
地面架空铺设,保证通风排水,原木按照树种、规格分区码放,留有叉车和吊装设备通道。
板材恒温恒湿库紧邻原木堆场,是封闭式库房,内部设有除湿机和温控系统,确保板材含水率在进入生产线前稳定在8%-10%的工艺要求范围内。货架为重型钢结构,便于叉车存取。
锯木与初加工区
配备大型带锯、圆锯,将原木切割成所需规格的方料或板材。该区域噪音、粉尘较大,林墨特意设计了独立的隔音间和强大的中央集尘管道系统,管道走向都在虚拟空间中清晰标注。
板式构件加工线是板材利用率和效率的关键。林墨模拟布置了数台这个时代可能引进的精密裁板锯。操作员根据优化排版后的数据,将大板裁切成所需尺寸的部件。地面上用醒目颜色划分了原料区、待加工区、成品区和不合格品区。
钻孔与铣型工段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区域之一。林墨规划了多台“排钻”和“铣床”,用于加工板式家具所需的连接件安装孔以及各种异形轮廓。他仔细考虑了设备排列,确保操作空间和板件流转顺畅,并预埋了压缩空气管道。
钻孔铣型后的板件进入宽带砂光机进行表面定厚和精磨,随后通过吹尘装置清除板面木屑,准备送往总装。
实木框架与曲木构件制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