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四合院木工手艺人立地为秋 > 第132章 研讨(第1页)

第132章 研讨(第1页)

研讨会如期开始。会议室里,“u”型桌旁坐满了人,空气中混合着木头、纸张和淡淡的石灰粉气味。王副司长简短有力的开幕词定下了“务实、创新、服务生产与生活”的基调后,会议便进入了核心议题讨论环节。

林墨本来打定主意以聆听和学习为主。他准备的人体工学和胶合板应用分享,本来打算就简单谈谈,绝不主动挑起过于前沿或理论性的讨论,以免显得突兀,引来不必要的关注或争议。这个时代的学术讨论,有时分寸感比内容更重要。

起初,讨论按照预定流程进行。设计室主任谈及当前家具设计常与实际生产和用户需求脱节,一位老师傅则感慨有些传统精细榫卯在现代批量生产中确实耗时费力,探讨简化可能。大家发言都带着一种实事求是的恳切。

然而,很快林墨察觉到一丝异样。在“专业参与组”里,有一男一女两位看起来颇为年轻、穿着气质明显更偏向艺术院校而非研究所或工厂的代表,发言尤为活跃。

每当讨论涉及“创新”、“现代感”、“设计理念”时,那位戴眼镜的男青年总会不经意地把话头引向他。

“刚才老师傅提到简化榫卯,这确实是个思路。不过,我觉得创新不能只盯着工艺简化,更核心的还是设计理念的突破。我听说龙成厂的‘东方韵律’系列在国际市场上很成功,其设计思路就很大胆前卫。”

“不知道龙成厂的代表,林墨同志今天有没有来?能否分享一下经验?”男青年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视会场,最终“精准”地落在了林墨身上。

另一位短发女青年随即附和:“是啊,广交会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学习。林墨同志虽然年轻,但能设计出畅销产品,肯定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如何平衡‘传统韵味’和‘现代潮流’,我们都很想听听您的看法,而不是总停留在我们固有的圈子里讨论。”

一次两次或许是巧合,但接连几次,话题总是被巧妙地带到他这里,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架秧子”意味。林墨心中了然,这绝非简单的求知欲。他面色平静,每次被点名,都只是谦逊地笑笑,用既不冷场也不深入的方式回应:

“各位老师、前辈讨论得都非常深入,我主要是来学习的。龙成的产品能得到市场认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离不开老师傅们的精湛工艺和厂领导的决策。”

“我个人理解,所谓创新,前提还是扎实地理解传统和尊重当下的生产条件,在此基础上做适度的优化,谈不上什么前卫理念。”

“至于平衡传统与现代,我觉得首先得明确产品是为谁服务,用在什么场合。脱离了具体的需求和产能谈设计,容易变成空中楼阁。我们厂的做法是,每项改动都要反复和老师傅、生产车间论证可行性。”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既肯定了在场前辈的讨论,又将功劳归于集体,强调务实和可行性,轻松化解了那两人试图将他推向“标新立异”位置的企图。王副司长坐在主位,默默听着,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会议中途休息,大家起身喝茶、活动、围观实物样品。林墨正想仔细看看那件明式圈椅模型,那位戴眼镜的男青年却主动凑了过来,旁边跟着那位女青年。

“林墨同志,刚才听你发言很受启发。”男青年笑着伸出手,语气却有点微妙,“我是张思远,中央美院装饰艺术系研究生,专攻现代家具设计理论。苏建新的同班同学兼好友,我很喜欢他的“艺术设计应超越实用束缚”的观点。”

“我觉得现在国际流行的抽象、有机形态设计是我们下一步追求的方向。他常提起你,说你设计想法特别……活跃,今天一听,果然名不虚传,很懂得……结合实际。”

林墨像是没听懂他的挑衅,顺着他的话说到:“多谢夸奖,你们作为前言的研究生见识当然更多,我现在还在读大学,你说的我不是很了解,就不予评论了。”

旁边的女青年听到他这样说以为他认怂了,也凑过来说道:“我叫陈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我俩是同学,和苏建新也是同学,听说你们厂很欣赏你‘传统韵味’的设计啊,他们支持你都将我们学院派的‘现代潮流’设计都被压过了。”

林墨与他们握了握手,语气平淡,“我想我也不用自我介绍了,建新同志应该跟你们说过我,建新同志的设计理念也很独特,我们当时是为了保险双向并行,大家的条件都是一样的,就连广交会上的展台都是相邻的,所以也谈不上领导特别支持谁。”

“可是。。。你们聂厂长。。。。。”他们还想再说什么的时候会务人员提醒大家坐回自己的座位的声音已经传来,他俩只好悻悻地回去。

休息结束,会议进入分组讨论阶段,气氛更加开放自由。在讨论“青年设计师草图点评”环节,他俩再次发难。张思远在展示自己一组线条极其流畅、造型颇具“未来感”的椅子草图后,直接望向林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