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妈,哥,放心吧!”林巧用力点头,脚下一蹬,自行车便轻快地驶出了南锣鼓巷。阳光洒在她年轻的背影上,充满了希望。
送别妹妹,林墨也收拾好行装,重返水木园。踏入熟悉的校园,看着那些带着稚气与兴奋的新生面孔,他才恍然意识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学生了。
大学三年级,意味着真正进入了专业领域的深水区。
课表发下来,课程名称已然不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原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经济学》……这些课程不再是基础理论的铺垫,而是直接指向“如何盖起一栋安全、经济、实用的建筑”的核心问题。
教材更厚,公式更复杂,案例更贴近实际工程,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林墨沉静地翻看着新教材,心中并无畏惧,反而充满了期待。大二一年在图书馆的深耕,以及对发动机模型那种近乎偏执的精度追求,让他对结构、材料、力学有了远超课本的深刻理解。
如今学习这些主干课程,他感觉像是将之前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知识体系变得更加系统和完整。
开学后不久,大二下学期的成绩也公布了。林墨的名字,稳稳地定格在班级第七名的位置。相比大二上学期的第八名,又悄然前进了一位。这个名次并不显山露水,未曾引起如上次被系里表扬那般的轰动,但落在有心人眼里,分量却更重。
这意味着,在学业难度陡增、竞争愈发激烈的大二下学期,他在投入大量时间于课外实践和技艺锤炼的同时,学业根基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更加扎实,呈现出一种稳定而持续的上升态势。周伟等人早已习惯了林墨的“变态”,连惊叹都懒得发了,只是默默地将他的笔记借去抄录。
徐润卿看到成绩单后,沉默了很久,最终彻底释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的学业中,不再做无谓的比较。
开学不到两周,汽车楼发动机研究小组那边也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历经近一年的艰苦攻关,课题组研制的新型汽油机试验机,经过多轮严格的台架测试和四九城汽车厂的实地装车试验,性能数据得到了高度肯定!
其改进的进气道和燃烧室设计,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低速扭矩和燃油经济性,恰好契合了当时国家对汽车“多拉快跑、省油耐用”的迫切需求。
这一成果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在校方的积极推动下,几家国内主要的发动机生产企业派出了技术专家前来考察洽谈,商讨技术转让和量产的可能性。这对于一个在校科研项目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在项目的结题庆功会兼总结报告会上,课题组负责人李老师情绪激动,他详细回顾了项目从立项到攻坚再到成功的历程。当谈到关键的木制试验模型制作时,他特意提高了音量,目光投向坐在角落的林墨:
“在这里,我必须特别提出表扬的是,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土木系六零级的林墨同学!”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到林墨身上。
“在项目最关键的迭代阶段,是林墨同学,用他那双巧夺天工的手,将我们每一个大胆的设计构想,快速、精准地转化为可用于铸造和实验的实体模型!”
“他制作的木模,不仅形似,更达到了极高的配合精度,为我们缩短试错周期、快速验证设计方案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林墨同学精湛技艺的支撑,我们的项目绝不会进展得如此顺利!”
李老师的表扬情真意切,毫不含糊。课题组其他成员,包括孙志远、张建军、赵海,也纷纷点头附和,向林墨投来感激和敬佩的目光。在场的一些院系领导和企业专家,也都对这位沉默寡言的年轻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