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四合院木工手艺人的 > 第44章 策略与反应(第1页)

第44章 策略与反应(第1页)

回到自己安静的书房,明亮的电灯下,林墨铺开稿纸,眉头紧锁。他并不是农业专家更不上水利专家,但前世信息爆炸时代接触过的零散知识,此刻成了他唯一能抓住的东西。他努力回忆着在某音、科普文章甚至历史纪录片中看到过的,关于人类对抗干旱的各种手段。

他花费了整整三天时间,将自己能想到的、在1959年技术条件下有可能实现或具有启发意义的抗旱保收手段,分门别类地梳理总结出来:

改良打井技术,

详细描述“火箭锥”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和适用地层浅层沙土、粘土层。强调其成本低、效率高于传统人工挖掘的优势。

压水井推广,画出简易结构图,标注铸铁井头、活塞、皮阀、出水管等关键部件。说明其利用真空原理,能将浅层地下水提升上来,比传统辘轳提水效率高数倍,尤其适合小片菜地、果园灌溉和人畜饮水。指出关键在于铸铁件的质量和皮阀的密封性。

深井机械化的呼吁,明确指出对于深层承压水,需要专业的钻探设备和动力,非民间可及,呼吁国家层面在重旱区有计划地组织打深井。

沟灌、畦灌的精细化,强调平整土地、修筑田埂的重要性,减少漫灌带来的水分流失和土壤板结。提出“小畦浅灌”、“隔沟灌”等节水方式。发展滴灌与渗灌,这是林墨认为最具前瞻性也最可能被忽视的点。他详细描述了两种土法:

陶罐渗灌,在作物根部附近埋入无釉的陶罐,定期从罐口注水,水通过陶壁缓慢渗出,直接湿润作物根区土壤,蒸发损失极小。强调其适用于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穿孔竹管瓦管滴灌,

在田埂或垄间铺设打通竹节或烧制的多孔瓦管,从一端注水,水从管壁小孔缓慢滴出浸润土壤。指出需注意管道堵塞问题。

覆盖保墒,大力推荐在作物行间覆盖秸秆、杂草、树叶甚至塑料布。详细解释覆盖物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杂草、调节地温、增加有机质的多种益处。

修缮和新建小型塘坝、蓄水池,

利用雨季或河流丰水期蓄水,强调选址、防渗处理黏土夯实或简易三合土和日常维护清淤。

家庭水窖,

在庭院或田间挖掘水窖,内壁用胶泥或石灰砂浆防渗,收集屋顶、场院雨水。提供简易结构图。

紧急补种耐旱作物,

列出高粱、谷子、糜子、荞麦、绿豆、红薯等耐旱性强、生长期相对较短的作物,强调在绝收或严重减产地区及时补种这些“救荒作物”的重要性。

调整种植结构,建议在易旱区长期规划中,适当增加耐旱作物的种植比例。

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强调在河流、水库灌溉区域,必须由公社或更高级别部门严格统筹放水计划,杜绝争水抢水,确保有限水源发挥最大效益。

抗旱物资准备,建议提前储备简易打井工具、压水井关键配件、抽水机柴油等。

林墨深知这些信息跨越了时代,来源无法解释。他更清楚其中许多方法对1959年的中国农村来说过于超前或难以大规模推广,但他抱着一线希望——哪怕只有一两条建议被某个有见识的干部或技术人员看到,能引起一丝重视,在局部地区多保住一口粮,就是值得的!

他换用前世自己的字体,将这份总结誊抄了足足十份。信中没有抬头,没有落款,只在首页写上“抗旱保收民间土法及浅见,供参详”。

他还通过信托商店给自己买了一身变装的行头方便他制造出另一个身份——身上半旧的工装棉袄换成一料子厚实的深灰色中山装,脚上的棉鞋换成了黑皮鞋。再用水将身上的脸洗了干净,戴上早就准备好的假胡子和深色眼镜,年纪一下就老了近十岁。他自己给起了一个名字叫周墨

周墨跑遍了城南城北不同的供销社和邮局,购买了不同产地、毫无特征的信封和邮票。在一个天色未亮的清晨,他如同幽灵般穿行在城市边缘,将十封信分别投入散布各处的、人流稀少的邮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