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四合院木材一览表 > 第189章 学习与应用(第1页)

第189章 学习与应用(第1页)

春寒料峭,从水木大学高大窗棂渗入的光线,却为顶楼藏书阁带来了一片融融暖意。

新学期伊始,参加完研讨会后林墨的身影愈发频繁地出现在这片被书卷与木香浸润的静谧之地。

梁先生留下的那叠珍贵手稿,他已临摹泰半,对古建大木作那宏大而精密的结构逻辑与空间韵律,已然烂熟于心,仿佛那些斗拱、梁枋的营造法则已刻入他的骨髓。

他的目光投向了藏书阁中那些记录京作细木工艺的典籍。

《燕几图》的巧思构设,《髹饰录》中关于漆艺与镶嵌的浩繁记载,《京师工艺志》里对各类工种技艺流程的描述……一本本或线装或石印、边角泛黄的旧籍,被他小心翼翼地请出沉默的书架,在宽大的工作台上一一铺开。

空气中弥漫的,除了旧纸墨香,更多了一丝潜心问道的沉静。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理解宏观的梁架结构,而是彻底沉潜下去,如同一块贪婪的海绵,汲取着京作独有的细部精华。他重点研习雕刻工艺,心神已随着刻刀在虚空中游走。

浅浮雕的含蓄隽永,如何在方寸之间以刀代笔,利用光影营造出立体感,且不破坏木材的整体气质;

深浮雕的立体饱满,如何层次分明,刀法圆润而富有张力;

乃至透雕的通灵剔透,如何在线与面之间取得平衡,做到“漏而不虚,透而尤固”。

他常常对着一处复杂的“拐子龙”或“缠枝莲”纹样,在草稿纸上反复推敲其走刀顺序与力道深浅。

同时,他也开始系统研究百宝嵌工艺。这不仅是技艺,更是对材料、色彩与构图理解的极致考验。

他琢磨着如何将螺钿的虹彩、玉石的温润、象牙的细腻、甚至各色寿山石、青金石的瑰丽,以木为基,遵循“百宝”自身的肌理与色泽,镶嵌出繁复华丽却又和谐统一的图案。

同时还要确保这些异质材料的嵌入,不会因温湿度变化而影响木构件的稳定性,这需要对木材脾性和各种粘合材料的深刻理解。

此外,烫蜡工艺这门看似简单实则极考验火候与手感的技术,也进入了他练习习清单。

他选用不同硬度的蜂蜡、川蜡进行调配,在小块废料上反复试验。控制烙铁的温度是关键——过热则蜡色焦黄,木材受损;过低则蜡液无法渗入木纹,浮于表面。

他追求的是那层温润透亮、入木三分、“提色包浆”的光泽,让木材本身的纹理之美在蜡层的保护下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历久弥新。

这些细木工艺的修炼,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与他持续制作的缩比古建模型相辅相成。

当他再次拿起刻刀,为那座已初具规模的“三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模型添加栏杆上的寻杖绞角、槅扇上的菱花格心,或是檐下雀替的草龙拐子时,手下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源自京作雕刻的精准刀法与灵动气韵。

原本可能略显“干练”的结构模型,因这些合乎法度、精妙入微的细部处理,顿时焕发出勃勃生机与醇厚的艺术感染力。

梁先生偶尔前来,立于书架阴影中,见他不仅大木结构把握无误,更能在细部装饰上融入如此纯正而富于生机的传统技艺,眼中赞赏愈深,嘴角泛起欣慰的弧度。

但他不再轻易出言指点,仿佛有意让这雏鹰独自摸索飞行的技巧,只在林墨遇到某些涉及古制源流的真正瓶颈时,方会现身,寥寥数语,拨开迷雾。

开学后的日子,林墨如同上紧发条的精密钟表,在“学堂”与“工地”两条并行的轨道上,高效而沉稳地运转着,将理论认知与身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一条轨道,位于真实世界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大四下学期的课程表几乎完全“空堂”,取而代之的是排得满满当当的现场实践。

他头戴略显陈旧的安全帽,身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工装,与同学们一起,穿梭于深陷的基坑、钢筋林立的未完成框架之间,踏着泥泞,迎着风沙。

测量放线的精准要求、模板支护的稳定性计算、混凝土浇筑的振捣时机与养护要点、砌体工程的灰缝饱满度与垂直平整……他将“虚实建造场”中模拟了无数遍的流程与规范,与眼前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一一印证、调整。

得益于【健体操】长期修炼带来的超凡感知与肌肉控制力,他往往能比旁人更敏锐地捕捉到细微的异常——模板支撑体系的某处螺杆似乎未完全紧固,混凝土坍落度与配合比通知单的微小差异,甚至是大体积浇筑时内部水化热可能导致温度裂缝的潜在区域。

他提出的建议,往往直指要害,不仅基于理论,更带着一种对施工动态过程的直观把握。

几次下来,连经验丰富的带队老师与现场的技术员、施工队长,都对这位沉静少言、却眼力“毒辣”至极的学生刮目相看。

一些看似棘手的现场小难题,都乐于听听这个“水木小林”的看法,而他往往能给出既符合规范又便于操作的解决方案。

另一条轨道,则延伸至虚空深处的鲁班工坊。这里,是他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宏观与微观融为一体的“熔炉”和“试验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