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时间不等人。日历翻到八月下旬,水木大学报到的日子近在眼前。实验室里,林墨正在协助小陈记录一批松木试件在不同湿度下的膨胀系数数据。
“小林,你这记录又快又准,连小数点后两位的波动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比我们这些‘老手’还稳。”小陈看着林墨工整清晰的实验记录本,忍不住赞叹。
林墨笑了笑,放下笔:“熟能生巧罢了。在厂里做质检报告,数据错了可是要出大问题的。”
这时,孙组长拿着一份刚整理好的数据汇总表走过来,脸上带着些许遗憾:“小林啊,这组关于高温干燥对硬木微观结构损伤的对比实验,刚开了个头,数据才收集了不到三分之一……唉,你这一走,进度怕是要拖慢了。”
林墨看着桌上排列整齐、标记着不同处理条件的试件,心中也有些惋惜。这个实验对于理解木材干燥损伤的机理非常关键,可惜时间不够了。
“孙组长,实在抱歉,学校那边报到日期定了。”林墨诚恳地说,“这些未完成的实验,数据记录和样本状态我都详细标注在实验日志里了。后面几组预设的温湿度梯度参数和处理时间,只能靠大家了。”
林墨顿了顿,看向孙组长和其他组员,语气带着承诺:“等我在学校安顿下来,课程安排稳定了,只要各位不嫌弃,只要有空,我一定过来!帮着做实验!学校离这儿也不算太远,骑车能到。这个课题对我理解木材本质太重要了,我不想半途而废。”
孙组长闻言,脸上的遗憾化作了欣慰和感动。他用力拍了拍林墨的肩膀:“好!好小子!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学业是根本,你先安心去报到!数据给你留着!周末能来最好,不能来也别有负担!咱们保持联系!设计院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
老李和小陈、小周也纷纷点头,表示理解和支持。
离开设计院时,林墨带走了几份自己参与的实验数据复印件和孙组长赠送的几本关于木材基础物性的书籍。他知道,大学图书馆的资源更丰富,但这份来自一线研究的数据和情谊,同样珍贵。
回到南锣鼓巷95号院,离别的气息已然弥漫。林家小小的堂屋里,程秀英正一遍遍地检查着林墨的行李,叠得整整齐齐的几套换洗衣服、崭新的被褥、脸盆毛巾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
一网兜程秀英连夜赶蒸出来的二合面馒头和煮鸡蛋、几瓶她精心腌制的酱菜。每一个细节都透着母亲的牵挂与不舍。
林巧的眼睛红红的,抱着哥哥给她新买的笔记本和钢笔,强忍着眼泪。林贤也特意请了假回来,帮着捆扎行李,沉默中带着对大哥的敬佩和对自己未来的憧憬。
“哥,水木园……是不是特别大?比咱们厂还大?”林巧仰着小脸问,试图用好奇驱散离愁。
“嗯,很大,有很多教学楼、图书馆,还有湖。”林墨摸摸妹妹的头,温声描述着,“等哥熟悉了,放假带你和妈去逛逛。”
夜幕降临,四合院里各家各户透出昏黄的灯火。贾家窗户里,棒梗和小当扒着窗沿,好奇地看着林家进进出出搬行李的身影。
贾张氏撇着嘴嘟囔了一句“显摆”,被贾东旭阴沉的眼神瞪了回去。易中海站在自家门口,望着林家方向,眼神复杂难明。傻柱则大大咧咧地过来帮忙搬行李捆自行车,拍着胸脯让林墨放心。
当一切收拾停当,林墨站在自家小院里,最后看了一眼这承载着太多记忆和奋斗痕迹的地方。邻居们形形色色的目光……在身后暂时远去。
九月一日,天刚蒙蒙亮。林墨推着那辆擦拭一新的自行车走出院门。车后座捆着行李卷,车前筐里放着网兜和生活用品。程秀英、林贤、林巧,还有闻讯赶来的杨大山夫妇、王铁叔都站在门口相送。傻柱也推着车出来,说要送林墨一段。
“妈,石头,巧儿,我走了!你们回吧!”林墨跨上自行车,回头说道。
“哥,回来记得给我讲说大学里的事!”林巧带喊道。
“木头,有空了就回家里!”程秀英追着喊了一句。
林贤用力地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