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从四合院开始签到神级木匠 > 第194章 人心思变(第2页)

第194章 人心思变(第2页)

“现在怎么样?还不是得乖乖坐在下面,听我老刘讲课!我让他们敲一个标准件,那手抖的,跟得了鸡爪疯似的!”

他尤其得意于自己资助的那个姓蓝的学生考上了大学,这更让他产生了一种“大学生也不过如此”的优越感。“看看,要不是我老刘当初拉他一把,他能有今天?这说明啥?说明关键还得看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人提携!光会死读书,不行!”

与他相比,易中海的态度则显得沉稳甚至有些凝重。他同样认真备课,在实习车间里手把手地教导学生们操作钳台,讲解如何凭手感判断加工精度。

但站在水木大学宽敞明亮的实习车间里,看着那些虽然稚嫩却充满求知欲的年轻面孔,以及车间里那些比轧钢厂更先进、更精密的机械设备,这位八级钳工的心中,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次课后,他难得地没有立刻回家,而是站在车间门口,看着里面仍在埋头练习的学生,对一同回来的刘海中感叹道。

“老刘啊,你看这些机器,精度越来越高,自动化程度也在提升。我琢磨着,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很多现在需要低级工、甚至中级工反复操作的工序,将来可能一台机器就能搞定,而且干得更好、更快。”

刘海中不以为然地摆摆手:“老易,你就是想太多!机器再好,那也得人来开、人来修不是?咱们的手艺,那是机器能替代的?”

易中海微微摇头,没有争辩,但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他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洪流,也隐约感觉到,固守现有的手艺,或许并非长久之计。

五月来临,天气渐热,四合院里的那棵老槐树也撑开了如盖的浓荫,成了众人纳凉、闲聊的好去处。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一股不同于往年的气氛,也开始在这方小小的院落里弥漫开来。

报纸上的社论语调愈发高昂,广播里的内容也更加尖锐,一些新的名词和口号,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言谈中。更让普通工人们心头震动的是,最近轧钢厂乃至其他单位,都传出了一些消息。

某某车间的主任,因为工人反映他搞“物质刺激”、脱离群众,被停了职,正在写检查;某某科室的股长,因为对工人态度粗暴,也被检查,灰头土脸……

这些发生在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像一块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刘海中心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这天晚上,刘海中又在槐树下组织“帮学”。他手里拿着份《工人日报》,上面正好刊登了一篇关于某工厂干部因作风问题被工人批评、上级处理的消息。他念得格外起劲,声音都比平时洪亮了几分。

念完后,他放下报纸,环视一圈听得愣神的邻居,用力清了清嗓子,脸上带着一种洞悉内情的神气,压低声音说道:“大伙儿都听见了吧?看见了吧?这叫啥?这就叫‘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他往前凑了凑,仿佛要分享什么了不得的发现:“以前呐,咱们觉得那些坐办公室的、当个小领导的,多了不起!说话拿腔拿调,走路都带着风。嘿,现在怎么样?”他嗤笑一声,手指点着报纸,“还不是说下来就下来!工人兄弟提了意见,上面就得处理!这说明啥?”

他自问自答,语气越来越兴奋:“说明啊,这世道真是在变!工人的地位,那是实实在在地提高!咱们工人阶级,现在说话是管用的!”

这个认知,让刘海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躁动。他过去削尖脑袋想当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官威”的敬畏和羡慕,觉得那是人上人。

可现在,他亲眼看到不少平日里在他眼中高高在上的基层领导,因为工人反映的情况就被停职、靠边站,那种神秘感和优越感在他心中骤然破碎了。

“什么领导不领导的,关键还得看根子正不正,思想红不红,跟不跟得上形势!”刘海中得出了新的结论,眼神里闪烁着一种找到捷径的光芒。”

“他似乎看到了一条不同于过去论资排辈、更“革命”、更快速的上升通道——积极表现,紧跟运动,反映问题,证明自己的“觉悟”!

这种新发现的“希望”,让他参与政治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在院里组织学习,在轧钢厂里,他也开始更加留意各种风声,偶尔在小组学习会上,也会试着按照报纸上的调子,对生产管理提几句不痛不痒的“意见”,虽然往往不得要领,但他那种突然积极起来的姿态,还是让不少老工友侧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