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四合院小木匠下乡记 > 第173章 学习与挣扎(第2页)

第173章 学习与挣扎(第2页)

周明轩总工则全力投入到林墨那份《质量管理体系建议书》的细化与试点中。他组织了厂里的技术骨干,结合“逸云”系列暴露出的问题,将建议书中的原则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规章制度、检验表格和岗位职责。

先其中几个车间进行试点,强制推行“三检制”和关键工艺参数记录。

起初,习惯了凭经验操作的老师傅和追求速度的生产调度员们都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些抵触,但在周明轩的强力推行和几次因早期发现问题而避免批量报废的实例面前,质疑的声音渐渐小了。一套更规范、更严谨的生产秩序,正在木器一厂悄然萌芽。

与木器一厂内部如火如荼的变革相比,四合院里也因外部运动的浪潮而泛起新的涟漪。

后院刘海中家,近日可谓是扬眉吐气。刘海中心心念念的“进步”,终于在轧钢厂“四清”运动后期,伴随着一些基层管理岗位的调整而得以实现。

凭借其七级锻工的技术资历和在运动中“积极靠拢组织、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表现,他被任命为锻工车间新设立的一个生产大组的组长。

虽然这只是个没有行政级别的“大头兵”组长,手下管着大几十号人,主要负责生产任务的分配和协调,离他梦想的“官位”还差得远,但这毕竟是实实在在的管理岗位,让他觉得脸上有光,走起路来胸膛都挺高了几分。

在家里,他对刘光天和刘光福的“管教”也更加理直气壮,动辄便是“老子在厂里管着几十号人,还管不了你们俩小兔崽子?”俨然一副领导派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院许大茂家的低气压。许大茂上蹿下跳,平日里没少在李怀德副厂长面前献殷勤,放电影、搞招待更是跑前跑后,指望能在运动后的调整中捞个一官半职。然而,风声雨声议论声声声过后,提拔的名单里始终没有他的名字。

苦闷之下,他有时见到林墨周末回家,便会硬拉着去他家喝酒。几杯酒下肚,便开始抱怨连连:“兄弟,你说哥这能力差哪儿了?厂里招待领导,哪次不是我许大茂安排得明明白白?可这到了动真格的时候,怎么就没我什么事了呢?肯定是有人给我使绊子!”

林墨端着酒杯,默默听着许大茂的牢骚,心中明镜似的。根子出在娄晓娥的家庭成分上。在这个越来越强调“根正苗红”的年代,一个资本家的女婿,想被提拔到领导岗位,难度可想而知。

但他不能点破,这层窗户纸一旦捅破,以许大茂的心性,很可能将怨气转嫁到娄晓娥身上,加剧本就紧张的家庭矛盾。他只能含糊地劝慰两句:“大茂哥,别急,机会总会有的。来,喝酒。”

许大茂见林墨不接茬,也只当他是学生,不懂这里面的弯弯绕,叹口气,继续借酒浇愁。家里的中药味依旧弥漫,却似乎并未带来任何希望的转机。

中院贾家的日子,则因为傻柱的“外快”锐减而再次捉襟见肘。“四清”运动深入工厂,各项规章制度卡得更严,像傻柱这样利用食堂便利往家带饭盒的行为受到了严格限制。

虽然他还是想方设法偶尔能弄点回来,但数量和油水都大不如前,能接济到贾家的自然就更少了。

易中海对贾家的帮助也变得更加“理性”和“有限”,不再是之前那种近乎无条件的帮扶,更多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关心和偶尔几斤棒子面。

压力再次集中到了秦淮茹身上。车工车间的工作环境确实比钳工车间好了不少,对体力的要求降低,更注重细心和技巧。

她似乎在这方面找到了些感觉,跟着新师父学得挺快,操作车床也渐渐有了模样,心里琢磨着年底工级考核,或许能尝试考一下一级工。如果能考上,工资就能涨一些,家里的困境也能稍微缓解。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傻柱的饭盒和易中海的接济减少后,家里的粮食缺口立刻凸显出来。棒梗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惊人,小当和槐花也需要营养。

无奈之下,秦淮茹只得重操旧业,在轧钢厂里,利用休息时间,陪着笑脸,向一些相熟的、或者看起来面善的男工友“调剂”些粮票、饭票,或是帮忙搬点重物换取一点微薄的报酬。车间里关于她的风言风语,再次悄然流传开来。

生活的重压,如同无形的鞭子,驱赶着她在生存的缝隙中艰难前行。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一丝微光,还不足以照亮眼前沉重的现实。

四合院里的日子,就在这有人得意、有人失意、有人挣扎的众生相中,继续缓缓流淌。秋风吹过,卷起几片落叶,带着几分萧瑟,也预示着更为严峻的寒冬,或许还在后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