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小木屋四合院图片大全 > 第177章 新的阶段(第1页)

第177章 新的阶段(第1页)

十一月中旬,四九城的初雪尚未落下,深秋的寒意却已浸透水木园的一草一木。系馆顶楼的藏书阁内,暖气管散发着微弱的热度,混合着松木、陈墨与林墨指尖淡淡的桐油气味,形成一片独立于外界的静谧空间。

书架旁,第十七座依照梁先生手稿制作的缩比木质建筑——一座精巧的“重檐十字脊抱厦复合式楼阁”——已然落成。它结构繁复,气势内敛,斗拱层叠,翼角轻灵,静立于台面之上。

与前十六座模型相比,这一座从最初的读图、选料,到中间的推敲、制作,直至最后的调整、抛光,林墨几乎未曾遇到需要向外求教的滞涩。心念所至,刀笔随之,那种人与图纸、与材料、与古老营造法则之间的隔阂,已然消弭于无形。

梁先生悄然立于一旁,已观看了许久。他目光沉静地扫过模型的每一处细节——从柱础的收分到脊饰的形态,从铺作的逻辑到屋面的举折。

良久,他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有欣慰,有赞赏,更有一丝“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慨然。

“林墨,”先生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郑重的意味,“至此,在大木作一途,依循古法、解读图纸、把握结构神韵与尺度精髓,你已可称‘出师’。”

林墨放下手中的软布,恭敬垂手而立。

梁先生踱步上前,苍老而温暖的手掌轻轻拂过那座微缩楼阁的飞檐,继续道:“匠者,循法度,精技艺,可达‘工’之极致。你已经离那个境界不远。

然‘师’者,需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乃至开宗立派。此路无涯,非仅靠模仿与积累可达。我所能引导你的方向,你都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往后,需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于实践中自行体悟、印证、乃至超越。”

他转身,从随身携带的旧牛皮公文包中,取出厚厚一叠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的手稿,郑重地递到林墨面前。

“这是我数十年来实地测绘、研究的部分心得与未及深入整理的构思,涉及各类官式、民居、乃至一些仅存于文献的想象复原图。

你拿回去,仔细临摹,用心体味其中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匠意与智慧。临摹完毕后,原稿需完好归还。”先生目光深邃。

“这些,或许能为你将来融合古今、自出机杼,提供些许土壤与养分。”

林墨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手稿,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的脆硬与岁月沉淀的重量。他深深一揖:“学生谨记先生教诲,定不负先生厚望!”

他知道,这叠手稿,不仅是知识与技艺的传递,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许。他的大木作之路,在此刻,真正进入了一个依靠自身探索与积累的新阶段。

几乎就在林墨沉浸于临摹梁先生手稿、并开始尝试依据自身理解对某些局部进行微调推演的同时,王副司长正被一场“甜蜜的负担”裹挟着,忙得脚不沾地。

“逸云”与“磐石”系列在海外市场的表现远超预期,尤其是打开了美洲和东欧的销路后,订单如同雪片般飞来,几乎要将国营木器一厂那刚刚扩产完毕的生产线再次撑爆。

王副司长奔波于部里、木器一厂以及数个被纳入外协体系的其他家具厂之间,开会、协调、解决争端、督促质量,人肉眼可见地瘦了一圈,眼下的青黑几乎成了半永久状态,但眼神里却燃烧着近乎亢奋的火焰。

产能!产能!还是产能!

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产能再提升一个甚至几个数量级,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国家换取更多宝贵的外汇?这个问题日夜萦绕在他心头。

在一次关于协调三家外协厂统一板材含水率标准的扯皮会议后,王副司长疲惫地靠在吉普车后座上,揉着刺痛的太阳穴。

窗外掠过的街景模糊不清,脑海中却猛地电光石火般闪过了数月前,在那个雨后初霁的傍晚,林墨对他说的那番关于“整合家具厂,统一生产”的话。

当时只觉得那想法太大、太超前,牵涉太多,只能作为长远构想埋在心里。但此刻,面对眼前这纷繁复杂、捉襟见肘的协调局面,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更加庞大的订单压力,那个构想的吸引力变得无比真切和迫切。

“不能再这样小打小闹了!”王副司长猛地坐直身体,对司机道:“掉头,去水木大学!”

他需要再见一次林墨。不是作为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顾问,而是作为那个曾提出设想的年轻人。他需要一份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方案,哪怕只是一个雏形,一个方向!

初冬的傍晚,天色暗得早。林墨刚结束下午的课程,正准备去图书馆继续临摹手稿,就被一位匆匆赶来的系办公室干事叫住了,告知王副司长在校门口等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