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四合院小蚂蚁 > 第174章 七级在望(第1页)

第174章 七级在望(第1页)

秋意渐浓,水木园内的梧桐叶已染上深浅不一的黄。解决完“逸云”系列的质量风波,林墨的生活重心再次回归到校园与技艺的精研上。他的日程规律而充实,如同精密钟表内的齿轮,咬合严密,分毫不差。

意识的沉入“鲁班工坊”,已成为他每日雷打不动的修行。梁先生留下的一幅“三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手稿,此刻正放在工坊中间的工作台上。上面结构繁复,空间交接精妙,远超之前制作的塔、亭、桥、榭。林墨不再急于动手制作实体模型,而是先在工坊内进行推演。

他运用新近在《高层建筑结构》与《特种结构》课程中学到的空间力学分析知识,结合鲁班工坊传承的古建智慧,去解构这座楼阁。

每一层斗拱的铺作如何传递荷载?十字脊的交汇点如何平衡各方应力?重檐之间的空间如何利用“侧脚”、“生起”增强整体稳定性?他的思维仿佛手持一把无形的手术刀,将这座宏伟的木构建筑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剖析,直至洞悉其每一处榫卯、每一根梁枋背后蕴含的力学至理。

这种基于深刻理解的推演,对于他来说效果远胜盲目的重复练习。当他终于开始在现实中选用上等的金丝楠木料,动手制作缩比模型时,下刀如有神助。

复杂的构件在他手中仿佛拥有了生命,精准地找到彼此的位置,严丝合缝地结合在一起。制作过程本身,已不仅是对手上功夫的锤炼,更是对古建大木作营造法则的融会贯通。

他能感觉到,自己在这条源远流长的技艺道路上,正以缓缓逼近那个在和赵山河,雷师傅,陈老爷子都无数次提到的门槛——七级木工。

与此同时,汽车楼那间熟悉的工作室也并未冷清。正式借调来的郑师傅,那位七级木工,已然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新据点。这位雷万春的同门师弟,性格豪爽,手艺精湛,对林墨这个后生却毫无门户之见,反而时常主动切磋。

“小子,来看看这个!”郑师傅指着工作台上一个结构奇特的航天器风洞试验模型部件,“这曲面,这公差,老子干了大半辈子,也是头一回遇到这么刁钻的活儿!”

林墨上前,仔细审视图纸和木材,手指拂过需要加工的区域,感受着木材的纹理与硬度。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闭目凝神片刻,仿佛在脑海中预演整个加工过程。

刻刀在他手中轻灵舞动,刨削声细微而均匀,那些在郑师傅看来极难处理的异形曲面和微米级公差,在他手下竟以一种近乎艺术的方式被精准塑造出来。

郑师傅在一旁看得啧啧称奇,忍不住叹道:“林墨,说实话,单论这手上对精度的控制,对刀具力道的把握,你已经远远超过我了。老子这七级工,靠的是几十年水磨工夫的积累。你小子……这才多大?简直是个怪物!”

他拍着林墨的肩膀,语气带着由衷的敬佩与一丝感慨:“依我看,你现在缺的不是手艺,而是资历和那么一两个能镇住场子的‘大活儿’。”

“整体结构的受力,你跟着你们系主任做那些古建模型,底子打得比谁都牢;异形曲面制作,刚才你也看见了,没得说;材料改性,你弄的那些浸胶硬化的法子,连我都想学;”

“项目统筹,现在你跟着你们系主任把这古建大木作再吃透一两个,这方面也就齐活了。”

郑师傅顿了顿,压低声音,推心置腹地说:“七级工考核,最难的就是‘混合结构设计’,要求能独立完成融合不同材料、不同工艺的复杂项目设计。”

“这方面你实践还稍欠点火候。但就凭你现在的综合水准,去考七级工,通过的概率……起码有七成!剩下的,就看临场发挥和一点点运气了。”

林墨默默点头,心中并无太多波澜。郑师傅的评价,与他自身的判断基本吻合。

七级工,已是清晰可见、努力便可触及的山峰。他需要做的,便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补上那最后一块关于“混合结构设计”的拼图,并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

大四学年的课程表,相较于前三年,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厚厚的理论教材旁,多了沾着泥土的安全帽和磨损的图纸卷。《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大量课时被直接安排在了四九城各处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上。

晨光熹微中,林墨便与同学们挤上学校安排的大卡车,奔赴不同的施工现场。有时是正在开挖深基坑的高层住宅楼项目,有时是进行钢结构吊装的大型体育馆,有时则是内部装修收尾的公共建筑。

一天之内,辗转两三个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工地,成了家常便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