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四合院木质大门 > 第191章 定策(第1页)

第191章 定策(第1页)

张维翰教授的要求,如同一道清晰的指令,促使林墨正式地、系统性地开始规划自己未来一年错综复杂的生活与目标。他需要将学业、项目、技艺这三条主线,以及潜在的“风起”之虑,全部编织进一张可行的时间网络里。

鲁班工坊,在双倍时间的加持下,林墨开始了这场独特的“自我工程”规划。

首先,是学业。

他仔细审视着大四下学期寥寥无几的理论课程表。《建筑物理》、《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其核心理论框架与延伸知识,早在他为了开启工坊的“现代建筑传承之径”而常年泡在图书馆的日子里,就已经进行了超前和深度学习。

加之近期在“虚实建造场”中进行的无数次现代建筑,尤其是工业建筑的模拟建造与实践,这些理论知识早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化为了他脑海中鲜活的、可操作的模型。

结论很清晰,保证出勤,专注听讲,课下稍加巩固,便足以游刃有余。

他将学业这条线在计划表中标注为“稳定维持,高效吸收”,所需时间区块被压缩到最小且固定。

其次,是木作技艺的突破。

他的目标明确指向八级工。他清晰地感知到,在大木作方向上,只要将梁先生赠予的手稿中那些结构精巧、法度严谨的古建完全吃透、融会贯通,并将其神韵把握自如,便足以触摸到那道代表匠人巅峰的门槛。这需要持续不断的心神浸淫与手上磨练。

而更远大的目标——“融会贯通”各派精华,则需要在鲁班工坊的双倍时间里投入更多心力,去虚拟构建、推演、比较、融合。

虽然工坊的存在是绝密,无法向张教授言明,但他有更直观的证明方式。他决定,在向张教授提交计划时,附上自己近期精心制作的几座缩比古建模型,以及部分梁先生手稿的临摹本。

他相信,任何一位有眼力的学者,在看到这些气韵生动、细节精湛、且深得梁先生真传的作品时,都绝不会对他手艺上的专注、悟性与所达到的高度产生任何疑虑。

技艺修行这条线,在计划表中被细分为“大木作深化”与“多流派融汇探索”,并分配了固定且充足的时段。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便是毕业设计兼项目任务——家具生产联合体的设计。

对此,林墨胸有成竹。他只需将近段时间在“虚实建造场”中反复推敲、优化了几遍遍的联合体核心车间设计方案按照改造国营木器一厂的基调改一遍。

包括总图、工艺流线、建筑与结构初步设计、甚至初步的工程量与造价估算整理出来,形成一套完整的、逻辑严密且颇具前瞻性的设计图纸和说明文件。

他确信,当张教授看到这套远超本科毕业设计水准,甚至堪比成熟工程师项目的方案时,必然能直观地认识到他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项目设计与毕业设计这条主线,在计划表中占据了最核心、最庞大的时间区块,并被分解为调研、深化、计算、绘图、汇报等明确的阶段节点。

五天后,林墨再次站在了张维翰教授的办公室门前。

这一次,他手中除了那份精心绘制的、线条清晰、节点明确的“个人发展与项目推进计划表”,还有一个厚厚的文件夹,以及精选的模型和临摹手稿、联合体核心车间的初步设计方案图册。

张维翰教授接过林墨递来的文件,先是快速浏览了一遍那份计划表。他的目光锐利,扫过时间轴线上的每一个节点,任务分解的每一个层级,以及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渐渐地,他严肃的脸上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惊讶。这份计划的周密程度、对自身能力的清晰认知、以及对多线任务超强的统筹规划能力,完全不像一个本科四年级学生的手笔,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行动指南。

“计划做得……非常专业。”张教授最终评价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审慎的赞许,“看来你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以及该如何去做。”

接着,他打开了那个厚厚的文件夹。当他注意力落在精美的缩比古建模型和散发着墨香、笔力劲健的梁先生手稿临摹本呈现在眼前时,张教授终于动容了。他一张张仔细翻阅,手指轻轻拂过上面斗拱的细节,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欣赏。

“真不错!”他忍不住赞叹,“形神兼备,法度严谨,更难得的是气韵贯通!林墨,你在传统大木作上的造诣,可以说是深得梁先生衣钵!看来,梁先生不仅是给你指明了学问的方向,更是为你开启了一扇通往匠人极致的大门啊!”

他看向林墨的目光,已然不同,多了几分对同行者的尊重。

最后,他翻开了那本联合体核心车间的设计方案图册。一开始,他还只是平静地审阅,但随着一页页深入——从契合地形的总图布局,到高效流畅的“u”型生产工艺流线设计,从基于力学分析和材料特性优化的结构选型,到充分考虑采光、通风、除尘的现代工业建筑细节处理。

甚至后面附带的初步经济指标分析——张教授的表情从平静转为专注,又从专注转为震惊。

他花了很长时间才看完,合上图册,深吸了一口气,目光灼灼地看向林墨,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感慨:

“林墨同学……我不得不承认,我低估了你。你这套设计方案,其完整性、前瞻性和可实施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本科毕业设计的范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