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四合院朱琳 > 第11章 进度(第3页)

第11章 进度(第3页)

他尽量说得朴实,贴近师父平时教导的思路,隐去了古法的名头。

他话音刚落,背后便传来赵山河低沉的声音:“什么更合得来?”

赵山河不知何时已处理完手上的活,悄无声息地站在了林墨身后,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林墨手中那块被温油浸润得色泽愈发深沉温润的红酸枝木料,以及林墨的涂刷手势。

林墨和王小柱都吓了一跳。林墨赶紧放下布和油罐:“师父,我是看这老红酸枝料太干硬,怕开榫时出岔子或者新榫应力大,就试着用温油多润几遍,想让它里外都透透,跟待修的旧料更‘服帖’些。”

赵山河没说话,上前一步,伸出粗糙的手指,没有去碰油渍,而是直接捏起了那块木料。他的手指在木料表面、尤其是端头处反复摩挲、按压。他又将木料凑到鼻尖,深深吸了一口气,熟悉的木蜡油味。

赵山河的眼神从审视转为惊疑,最终化为一种难以掩饰的震动!他浸淫木工几十年,经验不可谓不丰富,自然能分辨出林墨这“笨办法”背后蕴含的惊人道理和效果!

这绝不是简单的“多抹几遍油”!这是一种对木材本性深刻理解后才能运用的、极其高明且温和的唤醒与调和之法!其思路之巧、手法之精、对“木性”把握之准,远超他这个师父的预期。

院子里一时间静得只剩下蝉鸣。王小柱看看师父凝重的脸色,又看看那块木头,不明所以,大气不敢出。

良久,赵山河缓缓放下木料,目光复杂地看向林墨,那眼神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自己这个徒弟。他声音低沉,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你。。。刚才那法子,谁教你的?还是。。。自己琢磨的?”

林墨心念电转,知道此刻不能露怯,也不能完全推给虚无缥缈的“自己琢磨”,他保持着恭敬,半真半假地说:“回师父,是我前段时间在图书馆的藏书里面看到的,说老木头修复,讲究个‘以柔克刚’,要‘唤醒’它。今天看这料子,就想起这话,试着用温油慢慢浸润,想着总比硬来强。”

这个解释勉强说得通,毕竟四九城现在正是规则重整的时候,各个手艺人的传承都在民间流传。赵山河深深看了林墨一眼,没有再追问。

但他心中的惊涛骇浪并未平息。无论这方法是在书里看到的还是在哪里偷学的,林墨能理解、能运用、并且用得如此恰到好处,这份悟性和对“木性”的直觉,简直是天才!

他沉默地走回工作台,拿起工具,继续处理那方凳的老腿,但动作明显慢了许多,似乎在消化刚才的震撼。接下来的半天,赵山河的话明显少了,只是偶尔在林墨处理其他木料时,会突然抛出一个极其刁钻的问题:

“这块杉木疤节多且靠近边缘,是做面板好还是做衬档好?为什么?”

“那根榆木弯料,如果非要做直腿,取哪一段?怎么取?”

“水曲柳做抽屉面板,拼板时纹理怎么对才最自然?”

这些问题,早已超出了普通学徒的认知范围,直指木材应用的深层经验和美学考量。林墨却总能结合在工坊学到的知识和近期疯狂吸收的实践,给出清晰、准确且富有见地的回答,虽然措辞依旧保持着学徒的谦逊,但内核的扎实与敏锐,让赵山河内心的惊异一浪高过一浪。

当林墨流畅地说出水曲柳拼板不仅要考虑纹理走向、色泽过渡,还要注意相邻木板弦切面与径切面的搭配以避免视觉上的“跳脱”感时,赵山河终于放下了手中的凿子。

他走到院子中央,看着那堆已被林墨处理得妥妥帖帖、分门别类的木料,又看看恭敬站在一旁的林墨,长长地、无声地吐出一口气。

“行。”赵山河只说了这一个字,声音有些干涩,却又带着一种如释重负和隐隐的兴奋。他转身走进屋里,片刻后拿出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长条物件。

回到林墨面前,他一层层打开油布,露出里面一叠颜色发黄、边缘磨损的厚厚纸页。纸上用极其工整的蝇头小楷和精细的墨线图,绘制着各种复杂到令人眼花的榫卯结构:粽角榫、楔钉榫、夹头榫、插肩榫、格角榫、攒边打槽装板。。。。。。旁边还有密密麻麻的注解和比例尺图。

“这是我师爷传下来,我师父又增补过的‘七十二榫卯图谱’。”赵山河的声音前所未有的凝重,甚至带着一丝虔诚,“原想着,你至少还得磨炼一两年,才够格看这个。现在看来。。。”

他将图谱郑重地放在林墨手中,粗糙的大手用力按了按:“从明天起,厂里的活儿照干。每天晚上,来我这儿。识木的功课。。。你算是提前过关了。接下来,我们学这个——榫卯的魂!你现在用不到三个月完成了我这里一级工的课程,现在这个图谱就是二级工课程的开始”

林墨捧着那份图谱用力点头,声音坚定:

“是!师父!”

第二天两个师兄看到师父在教林墨榫卯的知识,看他的眼神都像是在看一个怪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