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工坊,工作台上,梁思成先生留下的新手稿已然铺开。这一次,绘制的并非亭台楼阁,而是一座结构精巧、气势恢宏的木拱廊桥——虹桥。手稿线条流畅,将桥梁的叠梁拱结构、桥屋的营造法式描绘得丝丝入扣,旁边还有梁先生关于其“结构自锚、受力合理”的蝇头小楷批注。
制作缩比木桥,与之前的建筑模型又有不同。桥梁承载的不仅是自身重量,更是跨越的荷载与自然的考验。这对结构的精准、受力的均衡提出了极致的要求。
林墨沉浸其中,先是在鲁班工坊内反复推演桥梁的受力路径,理解每一根梁枋如何通过巧妙的搭接与支撑,将荷载层层传递至桥墩。
他选用了韧性极佳的柞木和樟木,在处理桥梁那富有弹性的拱券时,他将健体操修炼带来的对身体精微力道的控制运用到极致,刻刀在木材纹理间游走,塑造出既符合力学逻辑又充满自然美感的弧度。
搭建桥屋时,他则借鉴之前制作楼阁的经验,将斗拱、飞檐等元素精巧地融入,既要保证桥屋的稳固,又不能给主桥结构带来过重负担。整个过程,是对他空间想象力、结构力学理解和手上功夫的又一次综合锤炼。
当他将最终完成的、宛若飞虹卧波般的缩比虹桥模型轻轻放置在藏书阁的角落时,心中对古人“因地制宜、材尽其用”的营造智慧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步入大四,水木大学的课程设置愈发凸显其深度与广度。《高层建筑结构》解析摩天楼宇的骨架奥秘;《建筑结构抗震》探寻建筑与地动抗衡的法则;
《工程经济与造价》则将技术与成本效益紧密相连;《特种结构》则涉足大跨度、异形等非常规建筑领域。
课堂所学,林墨并没有满足于理论与公式。他白天学完理论后,他更多时间则是在鲁班工坊,尤其是那功能强大的【虚实建造场】。
他根据课堂的理论或者依据前世记忆中去过的、各类着名建筑外形,反向推导其内部结构设计。从基础的砖混住宅,到复杂的钢结构体育馆,再到造型奇特的艺术中心……他先在脑海中构思出详细的结构方案、施工步骤,然后投入“虚实建造场”,进行高中结构的模拟建造。
他不仅关注结构安全,更开始尝试进行工程量的自动统计、造价的初步估算。工坊会根据他设定的当地材料价格、人工费率等参数,实时反馈出模拟项目的经济指标。
这让他对《工程经济与造价》课程中那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无比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这种超越常规的学习方式,也让他脑海中积累了大量结合了理论与实践、甚至触及前沿领域的疑难问题。在系里向授课老师请教时,他提出的问题往往角度刁钻,涉及不同专业的交叉,有时甚至需要老师反复思索、查阅资料才能解答。
偶尔在藏书阁或校园小径遇见梁先生,林墨也会抓住机会请教。他会将自己在“虚实建造场”中遇到的关于古建现代转译、新材料与传统结构结合等方面的困惑和盘托出。
梁先生对于他这种“于无路处辟蹊径”的学习方法颇为赞赏,常常与他进行长时间的深入探讨,感慨于他思维的活跃与视野的开阔。
渐渐地,“林墨的问题很难”在系里老师中间悄然流传。这并非抱怨,而是一种带着惊讶与欣赏的认可。
国营木器一厂的质量风波,也在林墨提出的系统性方案指导下,如同经历了一场及时的外科手术,虽然短期内损失了些许利润,但终究稳住了阵脚。
华联公司按照林墨的建议,迅速与东欧客户取得了联系。携带合格替换部件和专用工具的维修小组,以诚恳的态度和专业的技能,上门为出现问题的客户进行了免费维修或更换。
对于潜在的问题批次产品,则主动提供了折扣补偿或召回选择。这一系列操作,虽然让木器一厂的账面短期内不太好看,却在海外客户中树立了“负责任、有担当”的良好形象。
原本叫嚣着要取消订单、索赔的客户,在体验到中方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诚意后,态度纷纷软化,不仅撤回了投诉,部分客户甚至基于对后续产品质量的信心,追加了新的订单。
苏曼琪从香港反馈回来的消息称,这次危机处理,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一次成功的“信誉投资”,让“逸云”和“磐石”系列在一些挑剔的市场上赢得了更坚实的口碑。
王副司长肩头的压力稍减,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繁重的工作。随着海外订单的稳步增长,以及“滚雪球”计划得到政策层面的正式支持,木器一厂的产能扩张计划被提上快车道。
新车间建设、设备采购调试、人员培训、以及与更多外协厂的协调管理,千头万绪,都需要他投入大量精力统筹。他待在部里的时间越来越少,泡在木器一厂和协调会议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脸上常带着奔波后的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干事创业的亢奋。
周明轩总工则全力投入到林墨那份《质量管理体系建议书》的细化与试点中。他组织了厂里的技术骨干,结合“逸云”系列暴露出的问题,将建议书中的原则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规章制度、检验表格和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