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木匠手艺人小说 > 第187章 问道与启动(第1页)

第187章 问道与启动(第1页)

正月里的喧嚣渐次平息,在看清了自己技艺后面的路后,林墨在雷万春和陈老爷子不遗余力的引荐下,开始了系统性的拜访求学之旅。

这两位在四九城木工行当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人脉广博,他们亲自引路,带着林墨一一登门,拜访了多位代表着不同流派的八级木工大师。

除了之前提及的,专精“京造”官式大木作复原的张师傅和深谙“苏作”细木工精髓的李师傅外,林墨还见到了其他几位各具特色的大家。

有擅长“晋作”家具、风格雄浑厚重、尤精大料应力处理的马师傅;

有传承“广作”技艺、兼容中西、擅长复杂镶嵌与大理石木结合应用的黄师傅;还有一位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流派传承人,但常年修复各地古建、对多种地方特色工艺都有独到见解的“杂家”韩师傅。

每一次拜访,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林墨姿态放得极低,秉持着晚辈求教的赤诚,不仅带着自己近期制作的一些尝试融合的小构件请教,更将自己对于“融会贯通”的困惑与思考坦诚相告。

这些大师傅们,见是雷、陈二位亲自引荐的年轻人,又见林墨基础扎实、悟性极高且态度谦逊,大多都乐于指点。他们不再局限于教授某一招一式的具体技法,更多的是阐述各自流派的核心思想与审美追求。

张师傅依旧强调“规矩”是根基:“万变不离其宗,京造的宗,就是法度。失了法度,再花哨也是无根之木。”

李师傅则点拨“意境”的重要性:“苏作之妙,在分寸之间。线条的弧度,比例的拿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全在营造一种含蓄内敛的意境。”

马师傅拍着厚重的案几,声若洪钟:“我们晋作,讲的就是个‘结实’!好看得建立在好用、耐用之上!结构的合理性,远比浮华的雕饰重要!”

黄师傅则展示着带有西洋洛可可风格痕迹的广作家具,观点开放:“匠人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只要是好用的、好看的,管它来自东南西北,拿来化用便是,但核心的骨架和气韵,还得是咱们自己的。”

韩师傅见识最广,他的话更具总结性:“各派皆有所长,亦有所短。京造失之拘谨,苏作偶显纤弱,晋作或流于粗犷,广作易入俗艳。学它们,就是要明白它们为何长,为何短,取长补短,方是正道。”

雷万春师傅在一旁听着,不时补充,最后对林墨总结道:“小子,都听见了吧?这些老家伙们压箱底的本事未必肯轻易示人,但他们这几十年来琢磨出的‘理儿’,今天算是跟你掏心窝子了。”

“你要走的这条路,就是要把这些‘理儿’都吃透,把各派公开的、基础的手艺练到极致。然后,忘掉流派,只记得你要解决的问题和想要表达的美。到时候,你手下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有你自己的味道了,那才是真正的‘融’。”

数次深入的请教与观摹,林墨虚心聆听,用心记录,晚间便在“鲁班工坊”中反复揣摩、虚拟构建。他心中那条通往八级工的道路愈发清晰:不再执着于某一派的具体形制,而是致力于理解并掌握不同流派在面对不同材料、功能、审美需求时所采用的思路与解决之道。

他决定,先花大力气,将几大主要流派的经典公开图样、标准构件做法、代表性作品进行系统性临摹与剖析,务求穷尽其“理”,为将来的“熔铸一炉”打下最坚实的根基。

元宵节过后,水木大学迎来了六四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校园里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但青春的朝气已驱散了冬日的沉闷。

步入大四下学期,课程表发生了显着变化。理论课程已基本结束、《城市规划原理》等少数几门拓展视野的课程,课时也大幅缩减。

教学的重心,几乎完全倾斜到了实践环节。课表上排得满满的,是去往四九城各处大小工地的认知实习、测量实习以及结合《建筑施工》、《建筑结构》等课程进行的现场教学。

班主任吴老师在开学班会上也强调了本学期的重点:“同学们,这学期是我们将三年多所学理论知识,与热火朝天的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时期。”

“大家要珍惜每一次下工地的机会,多看、多问、多思考。同时,也要开始有意识地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明年大五的毕业设计和最终的分配做准备。”

“虽然毕业设计的正式选题和导师双选要到接近学期末才开始,但现在就可以多与感兴趣的老师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

同学们议论纷纷,既有对即将全面投入实践的兴奋,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