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四合院阎解成的木匠生活 > 第175章 从古至今(第3页)

第175章 从古至今(第3页)

林墨早有准备,他神色平静,语气诚恳地解释道:“吴老师,我明白这个请求有些冒昧。是梁思成先生建议我这样做的系统研读一座建筑从诞生到落成的完整档案,是理解现代建筑项目全局运作、提升综合统筹能力的一条捷径。”

“我近期在自身学习中也确实感到,对宏观层面的项目决策、流程把控认知不足,希望借此弥补短板。”

“梁先生建议的?”吴老师闻言,脸上的惊诧慢慢转为深思。

梁先生在水木的地位和学术眼光毋庸置疑,他能如此指点林墨,本身就意味着对这个学生的极度看重。再联想到林墨过往那些远超同龄人的表现——国家级项目参与、出口设计核心、近乎妖孽的木工手艺……

吴老师深吸一口气,重新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沉静得不像话的学生。他意识到,林墨的成长轨迹早已不能以常理度之,或许,常规的教学进度确实已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原来如此”吴老师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下来,“你的想法……嗯,虽然超前,但志向可嘉。既然有梁先生背书,系里会慎重考虑。这样,你写一份正式的申请说明,阐明你的学习目的和计划,重点提及梁先生的指导。我帮你向系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刘副主任汇报一下,看看能否特事特办,协调基建处那边。”

经过班主任吴老师的积极沟通和系里的特批,一周后,林墨终于拿到了系办公室开具的介绍信,获得了进入学校基建处档案室查阅部分非密级历史工程档案的许可。

档案室位于一栋老行政楼的底层,光线略显晦暗,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油墨和一丝淡淡的防虫药水气味。

高大的档案柜如同沉默的巨人,整齐排列,柜体上的标签标注着年份和项目编号。一位戴着套袖、神情严肃的管理员老师核验了林墨的介绍信和学生证,又仔细交代了查阅纪律才将他引到一个靠窗的固定阅览桌前。

林墨选择调阅的第一套档案,是前几年刚落成的“汽车工程实验楼”。这是一栋功能复杂、兼具教学、科研与实验的中型公共建筑,结构上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预制混凝土板与现浇框架结合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也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当管理员老师将一个沉甸甸的、装满蓝色硬壳档案盒的木箱放在他面前。

他打开第一个档案盒,里面并非只有最终的设计图纸。按照编号顺序,档案内容浩繁而有序:

最初的项目建设申请书,厚厚一叠,里面详细阐述了建设的必要性、功能需求预测、拟解决的科研瓶颈,以及多方案的选址比较分析报告。林墨仔细阅读着那些充满时代特色的论证文字,试图还原决策者当时的考量。

从最初的概念草图、多轮方案比选讨论记录、初步设计图纸,到反复修改、布满不同颜色笔迹审核意见的扩大初步设计,再到最终的施工图。

他看到了建筑形态如何从模糊的构想一步步变得清晰、合理,看到了结构师、设备工程师如何与建筑师协同,解决管线碰撞、空间冲突等具体问题。一些梁柱节点的设计修改说明,甚至让他联想到古建中榫卯的受力思维。

厚厚的施工日志,记录了每一天的天气、人员、机械、材料进场和施工进度,看似枯燥,却勾勒出项目推进的真实脉搏;

重要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涉及到施工顺序、场地布置、安全保障;大量的材料报验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表……

详细的工程概预算书,让他对那个时代的建材价格、人工费率、机械台班成本有了直观认识;更吸引他的是那些“设计变更通知单”和“工程洽商记录”,上面记载着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各方协商后的处理方案和费用影响。

林墨完全沉浸了进去。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学习结构或施工的学生,而是尝试扮演项目负责人、设计师、造价员、施工队长等多重角色。

他跟着档案的脉络,在脑海中同步进行着【虚实建造场】的推演,思考着如果自己身处其时其境,会如何决策,是否会做出更优的选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