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未来星空科技有限公司招聘 > 第4章 刻痕(第3页)

第4章 刻痕(第3页)

当晚,他在日记里写道:“信息不再是河流,是闪电。”

但他没预料到,这道闪电会劈开信息的堤坝。

三十年后,横贯大陆的电报线将美国东西海岸连接起来;五十年后,海底电缆让伦敦和纽约的股票价格在瞬间同步。

那些曾经需要数月才能传递的消息——战争的爆发、国王的驾崩、市场的涨跌——现在能在电流中,以光速奔跑。

硅基的涟漪

1946年的青宾大学,ENIAc的指示灯像银河一样闪烁。青莫站在这个占地170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前,看着它用真空管计算炮弹轨迹的样子,忽然觉得这台机器像个笨拙的巨人,正用亿万个电子的跳动,学习着思考。

“它每秒钟能做5000次加法,”埃克特擦着额头上的汗,“但启动一次需要预热两小时,还经常因为真空管烧坏而停机。”

青莫没说话。他想起十年前在爱荷华州的农场,父亲教他用算盘计算收成的场景。

那时他以为,人类的计算速度永远赶不上季节的更替。

ENIAc的继电器突然发出刺耳的噪音,指示灯集体熄灭。埃克特咒骂着去检查线路,青莫却盯着机器内部闪烁的火花。

那些微小的光点让他想起小时候见过的萤火虫,只是这些“萤火虫”能在一秒钟内完成前人一生都算不完的数字。

“你说,它会不会有一天能自己思考?”青莫忽然问。

埃克特嗤笑:“它连减法都要转换成加法来做,还想思考?”

但他们都没意识到,这台需要用手插拔线路的机器,已经埋下了硅基文明的种子。

三十年后,英特尔的4004芯片只有指甲盖大小,却比ENIAc强大百倍;五十年后,互联网将千万台计算机连接成网,信息不再需要沿着固定线路流动,而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整个星球。

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在cERN的电脑上写下第一个htmL文件时,他只是想让物理学家们更方便地共享数据。

但当“”三个字母出现在屏幕上时,信息的河流终于冲破了所有堤坝,开始在虚拟的海洋里奔腾。

云的形状

2077年的东京,“云脑”的数据中心漂浮在平流层。

玲奈的意识接入神经接口,指尖划过由0和1组成的云层。

她正在检索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黏土板信息——那些被数字化的刻痕,此刻正和量子计算机生成的预测模型并排悬浮。

“检测到异常数据流,”AI助手的声音在意识中响起,“公元前1440年的活字模具数据和2023年的区块链记录发生共振。”

玲奈调出事发节点。眼前的云层突然扭曲,谷登堡的铁字模具和比特币的加密算法重叠在一起,形成个奇怪的符号——像极了青林在黏土板上的波浪线。

“这是怎么回事?”她试图分离这些数据,却发现它们像dNA双链一样缠绕在一起。

“信息具有自相似性,”AI解释道,“从刻痕到量子比特,所有信息载体都会在时间轴上留下相同的波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