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王阳明抚着胡须,目光扫过整片竹林,“天地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节奏。竹子用四年时间扎根,第五年才能以每日数尺的速度疯长。人也一样,看似停滞的时光,实则在积累突破的力量。”
青林突然想起自己的科研经历。当年为了攻克时空穿越的能量难题,他曾在实验室连续三年毫无进展,每天重复着枯燥的计算,直到第四年的某个深夜,才突然从蝴蝶翅膀的振动频率中找到灵感。
“先生是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然也。”王阳明点头,“世人只见竹子拔节的迅猛,却不见它在地下默默扎根的四年;只羡慕他人一朝成名,却忽略其背后数年的沉寂。”他指着远处正在劈柴的仆人,“此人跟随我三年,起初连斧头都握不稳,如今却能一刀劈开竹节——这便是积累的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青林成了王阳明的“学生”。他白天跟着观察竹林,记录竹子的生长数据,晚上则听王阳明讲解心学。他发现,这位思想家的“格物”并非死磕事物表象,而是通过观察现象提炼本质,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看这竹节。”王阳明用刀切开一根竹子,“每向上生长一段,便有一个结节,既是支撑,也是停顿。人生亦然,既要勇往直前,也要懂得沉淀反思。”
青林的扫描仪显示,竹节处的纤维密度是其他部位的三倍,正是这些结节让竹子在狂风中不易折断。他突然明白,自己过去总追求“持续进步”,却忽略了停顿的价值——那些看似停滞的阶段,其实是在为下一次生长积蓄韧性。
五月初的一场暴雨,让青林真正见识了竹子的爆发力。前一晚还齐腰高的新竹,经过一夜雨水的滋养,竟长到了两人多高,竹节处还留着清晰的生长痕迹,仿佛能看到它在暗夜中拔节的声音。
“看,四年扎根,一朝爆发。”王阳明站在雨中,任凭雨水打湿道袍,“这便是‘厚积薄发’的道理。”
青林的时空仪在此时突然发出一阵嗡鸣。屏幕上的能量储备跳至78%,回归程序的进度条开始缓慢爬升——显然,竹林的生物能量场意外修复了仪器的核心线路。
“要走了?”王阳明看着他手中闪烁的仪器,平静地问。
“是。”青林的喉咙有些发堵,“器物已修复,不得不归。”
王阳明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递给青林:“这是我近日对竹子生长的感悟,或许对你的‘远方’有些用处。”
青林接过竹简,只见上面写着:“夫竹者,四年潜根,一朝凌云。非不欲速,实乃固本。君子治学,亦当如是——厚其基,坚其志,虽久不废,终有所成。”
暴雨渐歇,阳光重新穿透云层。竹林间弥漫着清新的水汽,新竹的叶片上滚动着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芒。青林知道,是时候告别了。
“先生的教诲,青林永世不忘。”他对着王阳明深深一揖。
王阳明笑着摆摆手:“去吧。记住,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扎根的耐心与生长的勇气,都是不可或缺的。”
强烈的白光包裹身体前,青林最后看到的,是王阳明站在竹林中,衣袂飘飘,仿佛与这片见证了他悟道的竹林融为一体。
再次睁开眼,实验室的时钟指向下午三点十七分。同事们围上来,递过一份报告:“青林,你昏迷的六十一个小时里,时空穿越的能量算法自动优化完成了!突破点居然和竹子的纤维结构有关!”
青林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那些模拟根系生长的曲线,与王阳明竹林里的扫描图几乎一致。他从口袋里取出那卷竹简,现代科技与古代智慧在此刻奇妙地共鸣。
后来,青林在自己的实验室种了一片竹林。每当遇到科研瓶颈,他就会坐在竹林里,看着那些沉默生长的竹子,想起王阳明的话。他不再追求速成,而是学会在停滞中积蓄力量,在沉淀中寻找突破。
有一次,新来的实习生抱怨实验进展太慢,青林指着一株刚破土的竹笋说:“你看它四年只长三寸,却在地下扎根数百平米。我们的研究,也需要这样的耐心。”
实习生似懂非懂地点头,青林却知道,自己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在那个龙场的清晨——当他看到地表三寸的竹笋,如何用四年的沉寂,换来了后来的凌云之志。
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玻璃窗,照在青林手中的竹简上。“厚其基,坚其志”六个字,在阳光下仿佛活了过来,与窗外的竹林交相辉映,诉说着一个穿越时空的真理:所有的爆发,都源于不为人知的扎根;所有的闪耀,都来自未曾放弃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