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再次来临时,青林已经能熟练地加固棚子,储存干净的水源。他在岩壁上刻下日历,每道刻痕代表一个地球日。到第四百二十道刻痕时,他数了数,自己已经在这个星球上待了快十四个月。
那天傍晚,天空意外地放晴了。不是水青星常见的铅灰色,而是透出一种浑浊的橘红色。青林坐在科考船的甲板上,看着太阳落下——那是一个巨大的橙红色球体,边缘模糊不清,像被蒙上了一层纱。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星星出来了。
不是地球上璀璨的星河,只有寥寥几颗亮星,在厚重的云层间若隐若现。但青林还是看呆了,他想起小时候在天文馆里看到的星图,每一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故事。而这里的星星,像被遗弃的钻石,散落在肮脏的绒布上。
“如果我能回去……”他对着星空轻声说,“我要告诉所有人这里的样子。”
他想起地球的蓝天,白云,雨后的彩虹,春天里抽芽的新绿。那些他曾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在这里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他突然明白,环保不是一句口号,不是政府报告里的数字,而是每一次随手关灯,每一次垃圾分类,每一次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是无数个微小的选择,在守护着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
裂缝
第五百天,空间裂缝再次出现了。
那天青林正在收集树干汁液,突然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道扭曲的光带,像有人用画笔在铅灰色的画布上划了一道彩虹。他瞬间明白了什么,疯了一样跑回科考船,把背包里的“纪念品”全部塞进怀里——那块彩虹玻璃、贝壳、写着日记的本子、还有那片灰色的羽毛。
裂缝越来越大,周围的空气开始扭曲。青林感到一股强大的拉力,像有只无形的手在拽着他。他最后看了一眼水青星:灰绿色的水域,紫黑色的树干,橘红色的天空,还有远处盘旋的那只翼状生物。
“再见了。”他轻声说。
尾声
青林在地球联盟的医疗舱里醒来时,医生说他失踪了十七个小时。
“空间裂缝的时间流速不稳定。”院长亲自来看他,手里拿着一份检测报告,“你的身体组织里有微量的重金属残留,不过问题不大。”
青林摸了摸怀里,那些“纪念品”不见了——大概是在穿越裂缝时丢失了。但他记得清清楚楚,每一个细节都像刻在脑子里:酸性的雨水,铁锈色的河床,扭曲的树木,还有那片破碎的星空。
出院后,青林辞掉了天文馆的工作。他加入了一个环保组织,每天的工作是去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去学校给孩子们讲保护海洋的重要性。
有人笑他小题大做:“地球的环境还没那么糟。”
青林总是拿出手机,翻出那张从光脑里恢复的水青星旧照片——蓝色的海洋,白色的云层,像一颗晶莹的蓝宝石。
“它曾经也和我们一样。”他说,“但当你意识到问题严重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某个周末,他回到老家。小河还是那条小河,只是河水没那么清了,岸边多了几个分类垃圾桶。他看到一群孩子在河边捡垃圾,其中一个小女孩举着捡到的玻璃片欢呼:“看!彩虹!”
阳光透过玻璃片,在地上映出一道小小的彩虹。青林笑了,眼眶却有些发热。他想起水青星的那片灰色羽毛,想起那个写日记的人,想起那些在极端环境里挣扎的生命。
保护地球,从来都不是为了拯救地球。地球经历过五次大灭绝,每次都能重新孕育生命。我们保护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是那个能在清澈河边洗衣服的妈妈,是那个能看到完整星空的孩子,是那个能在夏天里听到蝉鸣的自己。
青林拿出手机,拍下了地上的彩虹。照片里,孩子们的笑脸和彩虹重叠在一起,明亮得像水青星曾经拥有过的,又被人类亲手毁掉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