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未来星空科幻画创意说明 > 第74章 门洛帕克的量子(第2页)

第74章 门洛帕克的量子(第2页)

实验室的时间胶囊

1889年,爱迪生开始着手“未来实验室”的计划。他在门洛帕克的地下挖了一个巨大的地窖,将自己的发明、笔记和实验设备封存其中,计划在1938年开启。当青林帮忙整理物品时,发现爱迪生放入的不仅是实物,还有一套加密的信息系统。

“这是留给五十年后的信。”爱迪生将一卷铜箔纸放进特制的玻璃管,上面用电解法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但不止于此,”他指着铜箔的分子结构,“我用不同纯度的铜记录不同的信息,只有用特定频率的电流才能解读。就像用不同音调说话,只有懂的人才能听懂。”

青林的记录仪扫描显示,铜箔纸里还藏着更隐秘的信息——用纳米级的刻痕记录的元素周期表和物理常数。爱迪生似乎预感到未来的科技方向,将基础科学的核心数据编码进时间胶囊,就像给后人留下一把解开自然之谜的钥匙。

在整理专利文件时,青林发现了一份未被批准的申请:“一种通过电磁波传输图像的装置”。

图纸上的设计虽然简陋,却包含了电视的核心原理——用扫描线分解图像,再通过电流重组。申请日期是1884年,比贝尔德发明电视早了近四十年。

“有些想法太早说出来,人们会以为你疯了。”爱迪生将这份文件锁进抽屉,“但记录下来很重要,就像埋下种子。也许我看不到它发芽,但总会有人浇水。”他递给青林一个自制的计算器,齿轮上刻着奇怪的刻度,“这是根据π的小数点设计的,算圆周率时特别快。”

记录仪将计算器的齿轮结构与量子计算机的逻辑门对比,发现两者的运算模式惊人地相似。

爱迪生用机械装置模拟的,正是未来电子计算机的二进制逻辑。那些看似笨拙的发明,实则是人类用有限工具探索无限可能的证明。

1892年,通用电气公司成立,爱迪生的名字逐渐淡出一线研发。

但青林知道,这个男人从未停止思考。在他最后的实验室里,堆满了关于蓄电池、水泥建筑甚至电动汽车的实验记录,每一页都写满了量化数据和改进方案。

“创造的秘诀不是聪明,是坚持。”爱迪生晚年时对青林说,他的手指因为常年实验而布满伤痕,“就像电流总要找到通路,只要不断试,总能找到答案。你看那灯泡里的灯丝,要忍受高温才能发光——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能量去锻造。”

跨越时空的电流

1931年,爱迪生去世的消息传来时,青林正站在门洛帕克实验室的旧址前。

他的记录仪突然发出强烈的共振,屏幕上开始播放爱迪生的实验影像:年轻的发明家在工作台前忙碌,雪茄的烟雾与实验的蒸汽交融,电流计的指针在阳光下跳动。

“我知道你来自未来。”影像里的爱迪生突然抬头,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他,“看到电已经走进每个家庭了吗?看到那些会‘思考’的机器了吗?别惊讶,”他笑了笑,雪茄的火光在黑暗中闪烁,“我早就猜到,我们现在玩的这些小把戏,未来会变成大风景。”

记录仪投射出一道光束,在空中组成完整的量子计算机模型。

青林终于明白,自己穿越时空见证的不仅是一个发明家的生平,更是人类思维模式的进化——从经验积累到系统实验,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从个体灵感到团队协作。

时间胶囊开启的那天,青林也在场。当铜箔纸上的信息被解读出来时,科学家们震惊地发现,爱迪生不仅预言了电视、计算机等发明,还留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将问题拆解、量化、试错、迭代,这套方法至今仍是科研的基石。

回到现代的实验室,青林的记录仪还在运行。他调出爱迪生的实验数据,与现代科技成果对比,发现所有重大发明都能在那些早期实验中找到源头。就像电流总要回到起点,人类的智慧也在不断循环上升,每个时代的创新,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

深夜,青林打开电脑,屏幕保护程序是门洛帕克实验室的照片。他突然想起爱迪生说过的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记录仪捕捉到的后半句被忽略了:“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或许才是爱迪生留给世界的终极启示——创造需要严谨的方法,更需要敢于突破的直觉。

就像他当年在黑暗中点亮的灯泡,不仅照亮了房间,更照亮了人类探索未知的道路。而那条道路上,永远有像青林这样的后来者,带着前人的智慧,继续寻找下一个“可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