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未来星空科幻画创意说明 > 第109章 崇祯漫游(第1页)

第109章 崇祯漫游(第1页)

“这位兄台,怎的穿得这般古怪?”

青林睁开眼时,鼻尖正顶着一丛带着露水的黄山松。说话人蹲在他面前,戴着顶竹编的遮阳帽,帽檐下露出双亮得像山涧水的眼睛,下巴上沾着点泥灰。那人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短衫,裤脚卷到膝盖,露出被山路磨出厚茧的小腿,手里攥着根比人还高的铁头木杖,杖尾缠着圈测绳。

“我……”青林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冲锋衣和登山鞋,又看了看对方脚边那顶歪倒的斗笠,斗笠上用墨笔写着个“霞”字。他突然想起背包里那本没看完的《徐霞客游记》,心脏猛地一跳,“您是……徐霞客先生?”

那人挑了挑眉,木杖往地上一顿:“正是徐弘祖。兄台认得我?”他指了指青林手里的罗盘,“倒是你这物件稀奇,盘面上的刻度,倒像是西洋的量角器混着咱们的二十八宿。”

青林这才发现,自己竟站在一片陌生的山谷里。远处的天都峰比景区照片里更巍峨,裸露的岩壁上没有任何护栏,只有几株顽强的黄山松斜斜挂着。空气中飘着松脂和腐叶的气息,不像景区里总带着点防晒霜的味道。他摸了摸口袋,手机早没了信号,屏幕上显示的日期停留在2024年,可眼前这人的装束、说话的腔调,还有那本被翻得卷边的线装书——封面上写着《江右游日记》——都在告诉他一个荒诞的事实:他穿越到了明代。

“我叫青林,迷路了。”他把罗盘揣回兜里,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正常,“先生这是在……”

“量山高。”徐霞客举起木杖,杖身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刻度,“你看这谷口到崖顶的角度,用步测算出走了多少步,再按勾股算,便知这山高几许。”他从怀里摸出个巴掌大的木盒,打开来,里面竟是个自制的测角仪:一块带刻度的半圆木板,圆心处坠着根系着铅锤的棉线。

青林凑过去,只见徐霞客将半圆板的直边对准崖顶,棉线自然下垂,指着刻度上的三十五度。“每走十步,我便测一次角度。从谷口到这里走了三百二十步,每步五尺,便是一千六百尺。按‘矩尺’算,山高就是一千六百乘以正切三十五度。”他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青林却惊得说不出话。正切?勾股?这可是明末!他印象里的古代测量,要么是“千里之外,差若毫厘”的模糊记载,要么是靠绳索丈量的笨办法,可徐霞客竟然在用三角函数测山高?他突然想起《徐霞客游记》里那些精确到丈的距离记录,原来不是凭空写就的。

“先生,您这测角仪……”

“自己削的。”徐霞客掂了掂木盒,“以前用矩尺测,得两个人拉着,在这悬崖边太危险。改成这个,一人便能测。”他突然笑了,露出两排整齐的牙,“前几日在龙游石窟,我用这东西测洞顶高度,当地老乡还说我是看风水的呢。”

接下来的几天,青林索性跟着徐霞客同行。他发现这位旅行家的“游”,根本不是游山玩水。每天天不亮,徐霞客就起来在笔记本上画图——不是写意的山水,而是带着等高线的地形图,哪里有溪流,哪里有断层,都标得清清楚楚。他的背包里装着各种“神器”:除了测角仪,还有个铜制的量筒,用来量水深;一卷浸过桐油的麻绳,一端系着铅块,用来测峡谷的深度;甚至还有个自制的水平仪,是用根灌满水的竹管做的,两端封口,管壁刻着刻度,用来测地面是否倾斜。

“这水平仪准吗?”青林看着那根粗陋的竹管,很难想象它能和现代水准仪相比。

徐霞客带他走到一处山涧边,将竹管两端放在两块石头上。管里的水面微微晃动,最终停在同一刻度。“你看,水往低处流,只要管子里的水不流,两端必然等高。”他用木杖在地上画了条线,“沿着这条水平线往前走,就能算出这山坡的坡度。”他又取出测角仪,对着远处的瀑布测量,“这瀑布落差,我测了三次,都是七十三丈二尺,差不过五寸。”

青林想起自己大学时做的测量实习,拿着全站仪还总出错,再看看徐霞客手里这些“土造”工具,突然觉得脸上发烫。

这天他们走到一处溶洞前,洞口挂着厚厚的藤蔓。徐霞客拨开藤蔓,从包里摸出个奇怪的灯笼——灯罩是用羊皮做的,里面点着根特别粗的蜡烛,烛芯里似乎裹着什么东西。“这蜡烛能烧三个时辰,烛芯里掺了硫磺,烟少。”他解释道,“洞里黑,得看清楚岩石的纹路。”

进了溶洞,青林才明白什么叫“别有洞天”。钟乳石如冰笋般垂落,脚下的石笋像尖利的牙齿,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寒气。徐霞客却像回到自家院子般熟门熟路,举着灯笼照向岩壁,手指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你看这些水痕,”他指着一处发黑的岩壁,“比三年前我来时低了三寸,说明这洞还在往下沉。”

他突然蹲下身,从包里拿出个小铜秤,又取出个空竹筒。“来,帮我扶着灯笼。”他将竹筒灌满洞底的水,放在秤上称重,又从另一个竹筒里倒出等量的山泉水称重,“你看,洞水比泉水重三钱,说明里面含的石乳多。”

青林看着他一丝不苟地把数据记在本子上,突然想起课本里说徐霞客是地理学家,可此刻看来,他更像个地质学家、水文学家,甚至是化学家。

“先生,您测这些有什么用呢?”青林忍不住问。

徐霞客放下笔,灯笼的光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去年在雁荡山,当地人说山顶有湖,我上去一看,根本没有。他们又说山是浮在水上的,可我测了岩石的比重,比水重得多,怎么会浮着?”他笑了笑,“很多说法代代相传,可没人去验证。我多测些数据,记下来,后人便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他们在溶洞里走了约莫两个时辰,徐霞客的蜡烛果然如他所说,还剩小半根。出洞时,青林发现他的笔记本上不仅记了数据,还画了张溶洞的剖面图,哪里有支洞,哪里有暗河,都标得清清楚楚,甚至还标注了岩石的颜色和质地。

“您这图……”青林想起现代的地质勘探图,竟有几分相似。

“走一段画一段。”徐霞客揉了揉发酸的手腕,“上次在七星岩,我在洞里迷了路,后来靠着岩壁的颜色才走出来。这些细节,说不定哪天就有用。”

跟着徐霞客走得越久,青林越觉得他不像个“古人”。他从不轻信书本上的记载,总是亲自验证。书上说某山高千仞,他非要一步步量出来;书上说某河向东流,他非要溯流而上,找到源头才肯罢休。有一次,他们遇到一条湍急的河流,当地人说这河深不可测,徐霞客却找来根长绳,一端系着块大石头,一点点往下放,直到绳子不再下沉,他数了数绳子的长度,又用测角仪测了河宽,竟算出了河水的大致流量。

“您是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青林忍不住问。

“看木匠做活学的。”徐霞客坐在河边洗脚,水里的鹅卵石硌得他舒服地眯起眼,“木匠量木料,要算方数,用的不就是长乘宽乘高?我测山洞的容积,道理是一样的。还有泥瓦匠测地基平不平,用的不就是水平仪?我不过是把这些法子用到山里、水里罢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