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未来星空烟还在卖吗 > 第78章 又遇飞熊(第1页)

第78章 又遇飞熊(第1页)

直钩里的量子纠缠

公元前1046年的渭水泛着青铜色的波光。

穿越者青林蹲在河岸的芦苇丛中,看着那个白发老者用一根没有倒刺的铁钩垂钓,藏在麻衣里的时空共振仪(穿越时从22世纪的商周文明研究所带来的装置)突然发出蜂鸣。

两个小时前他还在调试商周甲骨文的全息解析系统,现在却成了西伯侯姬昌招募的流民——而姜子牙手中那根奇特的鱼钩,在共振仪的扫描下显露出淡蓝色的量子轨迹。

“知道为何用直钩吗?”姜子牙的渔线突然绷紧,他却不急着收线,反而用手指摩挲着钩尖,“曲钩能钓鱼,直钩能‘钓’人。鱼贪食,人贪利,其理一也。”

“原来之前的飞熊就是姜子牙啊”青林心头猛的一颤。

共振仪投射出鱼钩的三维模型:铁钩的分子排列呈现出奇异的规律性,钩尖的磨损程度恰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

当姜子牙将鱼钩浸入水中,水面泛起的涟漪突然形成八卦图案,每个卦象的节点都对应着不同鱼类的活动区域。青林的屏幕上跳出一行数据:“直钩入水深度与鱼群密度呈正相关,这是利用水流动力学的被动捕鱼法。”

当晚,他被带到姜子牙的草庐。墙角堆着数十根不同材质的鱼钩,青铜、铁、骨、木应有尽有。“最早用骨钩,”姜子牙拿起一根兽骨制成的弯钩,“但鹿骨脆,不耐大鱼挣扎。后来试了青铜,太钝;直到找到这种陨铁,”他掂着手中的直钩,“其坚度是青铜的三倍,且能感应水流变化。”

共振仪突然与陨铁鱼钩产生强烈共鸣,青林的眼前闪过原始先民捕鱼的画面:从徒手抓鱼到骨针作钩,从单人垂钓到结网而渔,人类渔猎工具的进化史在全息影像中流淌。而姜子牙的创新在于将鱼钩从“主动捕捉”变为“被动诱导”——直钩虽不能直接刺鱼,却能通过特定角度让鱼自己挂上来,效率比曲钩提高近一倍。

“明日随我去见西伯侯,”姜子牙将一根鱼叉递给青林,叉尖镶嵌着磨尖的燧石,“这叉齿间距是用三年数据算的,三寸正好能卡住草鱼的鳃盖,既跑不了,又伤不了鱼肉。”

全息影像里,鱼叉的结构突然分解重组,与现代捕鱼叉的力学模型完美重合。青林注意到叉柄上刻着细密的刻度,共振仪翻译后发现竟是一套完整的水文记录:“寅时水流急,叉需斜刺;申时水缓,直刺为佳。”这是人类最早的渔猎大数据应用。

指南车的时空罗盘

孟津会盟时,青林第一次见到指南车的奇迹。当八百诸侯的军队在迷雾中迷失方向时,那辆由四匹马拉的青铜车突然发出嗡鸣,车顶上的木人始终手指南方,哪怕车辆急转弯也丝毫不差。共振仪的警报声在嘈杂的军营中显得格外清晰——车箱内部的机关,竟是由无数细小的磁石组成的原始陀螺仪。

“车内置‘司南’,”姜子牙掀开指南车的顶盖,露出里面的青铜齿轮组,“磁石吸铁,如母恋子,纵天地翻转,其性不改。”

青林的全息影像显示:指南车的核心是一个由九组齿轮构成的差动装置,当车轮转向时,齿轮通过反向旋转抵消方向变化,确保木人始终指向正南。而磁石的排列方式暗合北斗七星的方位,其磁场强度经过精确计算,能抵抗外界铁器的干扰。屏幕上的分析结论让他震惊:“这是公元前11世纪的惯性导航系统,比欧洲的同类发明早了两千多年。”

在战车工坊,他发现了更精妙的设计。指南车的车轮直径严格控制在三尺六寸,转一圈恰好前行一丈,车轴上的计数齿轮会自动记录里程——这是最早的里程计。“从西岐到孟津,九百六十里,”姜子牙转动车轴,齿轮转动的声音如同天籁,“车过多少圈,便知走了多远。这比老马识途可靠,马会累,齿轮不会。”

共振仪扫描车箱时,发现了隐藏的星空图。当夜幕降临时,车箱内壁的小孔会透过星光,与指南车的指向形成三角定位,这是结合天文与地磁的双重导航系统。青林突然明白,为何武王伐纣能在复杂地形中精准行军——他们掌握了超越时代的空间定位技术。

“真正的厉害不在‘指南’,在‘指时’,”姜子牙调整着车箱内的铜壶滴漏,“木人手指南方,壶漏记录时辰,两者结合,便能算出军队的行进速度。日行三十里则缓,五十里则急,此乃兵法之‘势’。”

全息影像里,指南车的参数突然与现代坦克的导航系统同步。青林的屏幕上浮现出惊人的巧合:两者的定位误差都控制在0。5%以内,齿轮传动比竟有七个完全相同。这意味着姜子牙在三千年前设计的机械结构,暗合了现代机械工程的最优解。

烽火台的量子通信

牧野之战前,青林跟随姜子牙巡查黄河沿岸的烽火台。那些夯土筑成的高台在共振仪的扫描下,显露出网状的能量场——每个台站之间的距离都是三十里,恰好是火光的可视极限,而台顶的柴薪堆放方式,暗藏着复杂的信号编码规则。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姜子牙指着台顶的三个烟灶,“一烽代表敌军百人,二烽五百,三烽则是万人以上。这是用三年时间测试的最佳间距,太远则信号不清,太近则浪费人力。”

在烽火台的地下室,青林发现了更惊人的系统。墙壁上刻着不同组合的烽燧图案:“△○□”代表敌军从东而来,“□○△”则是西边有警,甚至火光的颜色都有讲究——加狼粪的黑烟代表紧急,加松脂的白烟代表寻常。“这是‘烽语’,”姜子牙用炭笔在墙上画着,“就像仓颉造字,将复杂军情简化为符号,三千里外一日可至。”

共振仪的全息影像模拟了烽火传递的全过程:从孟津到西岐的七十二座烽火台,能在三小时内完成一次完整信号传递,效率比快马传书高十倍。而台站之间的观测角度经过精确计算,确保每个烽火台都能同时看到前后两座台站,形成无死角的通信网络。

“去年有犬戎来犯,”守台士兵演示着点火流程,“我们先烧狼粪,再燃松脂,下游台站见烟色便知是蛮族而非商军。”青林注意到士兵手中的火把绑着特制的青铜罩,能控制火焰的形状——圆形代表求援,方形代表平安,这是最早的信号调制技术。

全息影像里突然出现后世的通信发展史:从烽火台到驿站,从电报机到互联网,人类信息传递的本质始终没变——将复杂信息编码简化,通过特定媒介快速传输。而姜子牙设计的烽火系统,已经具备了现代通信的三个核心要素:编码、传输、解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