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未来星空烟还在卖吗 > 第86章 烽烟故都(第2页)

第86章 烽烟故都(第2页)

陈武立刻挡在他身前:“他是来搭救的!刚才在外面我瞧见他打倒了两个洋兵!”

这是个善意的谎言,却让躁动的人群安静下来。青林拉开战术背心,露出里面的压缩饼干和净水棒:“我这里有吃食。”当他分发食物时,指尖触到一个小姑娘的手,那孩子的左手缺了三根手指,伤口还在渗血。“洋兵拿糖块引诱,让孩子们伸手去抢,”陈武在他耳边低语,声音发颤,“抢到的就剁根指头,说这是‘文明的惩戒’。”

手环突然发出急促的蜂鸣,红色警报在全息地图上闪烁——七个红色信号源正在靠近,移动速度极快。“他们来了!”有人哭喊起来,几个妇人下意识地捂住孩子的嘴。青林迅速关闭全息投影,示意大家躲到雕花木柱后面。

沉重的军靴声从殿外传来,伴随着生硬的中文咒骂。青林数着脚步声,判断出是七个士兵,其中两人穿着法军的红色长裤。他摸出战术靴筒里的军用匕首,这是目前唯一能用的武器。

陈武悄悄递给他一根磨尖的铁钎,眼神里有忧虑,却没有恐惧。

“搜!仔细搜!”带头的军官用蹩脚的中文喊着,刺刀划过雕花门窗发出刺耳的声响。一个士兵发现了角落里的血迹,兴奋地用法语叫嚷起来。青林屏住呼吸,看着那双棕色皮靴停在自己藏身的梁柱前。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骚动,夹杂着马蹄声。士兵们骂骂咧咧地撤出辟雍殿,似乎有更重要的目标。

青林从缝隙里看见一队挂着米字旗的骑兵驶过庭院,马背上驮着抢来的绸缎和瓷器,像是搬家的强盗。

“是去使馆区的,”陈武脸色惨白,“昨天他们押走了一百多个人,说是去搬运物资,其实是绑在柱子上当靶子练枪。”他突然抓住青林的手臂,“先生,您有法子带孩子们走吗?哪怕就几个……”

青林看向那些蜷缩在阴影里的孩子,最小的还在襁褓中,最大的不过九岁。他的手环突然弹出一行小字:时空锚点不稳定,能量储备仅剩19%。这意味着他最多能带三个人穿越时空,而且成功概率不足三成。

血色胡同

暮色降临时,青林做出了决定。他用手环分析了联军的巡逻规律,发现每小时有十二分钟的间隙。“我们从后墙走,穿过两条胡同有座俄国教堂,那里有神父,或许能暂避风头。”

陈武挑选了六个孩子,都是没了爹娘的孤儿。他把自己的短褂脱下来给最大的男孩穿上,又用锅底灰给孩子们脸上抹得脏兮兮的。青林则用匕首划破作战服,故意弄出许多破洞,伪装成逃难的流民。

穿过第二条胡同时出了意外。一支醉酒的巡逻队突然从岔口拐出,为首的俄国士兵一眼就看见了那个穿短褂的男孩。“小崽子!”他怪叫着扑过来,刺刀却被青林一脚踢飞。

青林的格斗术是未来特种部队的搏杀技巧,讲究一击制敌。他避开士兵的劈刺,手肘猛击对方下颌,同时膝盖顶向另一个士兵的腹部。惨叫声中,他拽起吓呆的男孩就跑,陈武带着其他孩子紧随其后。

子弹在耳边呼啸,青林感觉后背一阵灼痛,像是被烙铁烫过。他不敢回头,只顾着把孩子们往前推。陈武突然绊倒在地,怀里的婴儿滚了出去。他想去捡,却被青林一把拽起:“快走!我来!”

青林扑过去抱住婴儿,刚直起身就看见黑洞洞的枪口。那个留络腮胡的英国士官正狞笑着瞄准他,手指扣动扳机的瞬间,陈武突然扑过来推开他。

枪声沉闷,像敲在空心木上。青林看着子弹从陈武胸前穿出,带出一蓬血雾。他的身体软软倒下,眼睛还望着孩子们逃跑的方向。

“该死的!”士官咒骂着再次举枪。青林抱着婴儿滚到菜窖后面,手指颤抖着按动手环的紧急按钮。全息投影突然展开,强烈的蓝光让士兵们下意识地闭眼。

“就是现在!”青林吼道,能量脉冲从手环爆发,虽然不足以伤人,却干扰了步枪的击发装置。趁士兵们摆弄枪支的瞬间,他抱着婴儿冲向教堂。

不灭的烙印

教堂的铁门紧闭,青林用力拍打,直到一个戴黑帽的神父从门缝里探出头。“快开门!有孩子!”他用英语喊道。神父看见他怀里的婴儿和身后追来的联军士兵,迅速打开了门。

青林把婴儿塞进神父怀里,又转身想去接其他孩子,却看见胡同口闪过几个小小的身影——陈武用生命为他们争取了时间。士官的枪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子弹穿透了青林的右臂,剧痛让他眼前发黑。

“快进来!”神父把他拽进教堂,闩上沉重的铁门。青林靠在彩绘玻璃下喘息,看着神父给婴儿喂牛奶,看着那几个孩子蜷缩在圣像下瑟瑟发抖。手环的警报声越来越急促,时空锚点的能量只剩下6%。

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人间炼狱。燃烧的胡同映红了夜空,枪声、惨叫声、狂笑声交织成地狱的交响乐。手环突然投射出一段全息影像:2089年的国家博物馆,一群小学生在参观《辛丑条约》展柜,最小的男孩胸前别着红领巾,眉眼间竟有陈武的影子。

能量彻底耗尽的前一秒,青林最后看了一眼这座城市。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历史,就像无法阻挡黄河东流。但那些被救下的孩子,会带着陈武的勇气活下去,带着这段记忆活下去。

时空裂隙再次打开,青林的身体逐渐变得透明。他最后听到的声音,是教堂里传来的童声,在用稚嫩的嗓音唱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当他在档案馆的地板上醒来时,《庚子国难图》还摊开在面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卷上,照出一行模糊的题跋:“多难兴邦,后辈子孙当铭记。”

青林摸了摸右臂,那里的伤疤隐隐作痛,提醒着他那座烽烟故都里,曾经有过怎样的黑暗与光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