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星空影像传媒有限公司 > 第4章 刻痕(第4页)

第4章 刻痕(第4页)

“信息具有自相似性,”AI解释道,“从刻痕到量子比特,所有信息载体都会在时间轴上留下相同的波纹。

就像河流无论流经平原还是峡谷,总会冲刷出V形的河道。”

玲奈忽然看到了整条信息之河。

青林的黏土板在河底发光,谷登堡的活字在水面漂浮,青莫电码的点划像鱼群一样穿梭,ENIAc的指示灯和光纤里的激光在浪花里闪烁。而她自己,正站在河岸边,看着那些曾经离散的信息,在云脑里重新汇聚。

这时,一个来自2142年的数据包闯入视野。

里面是段模糊的影像:一群孩子在沙滩上用树枝画画,他们的父母在旁边看着,手里没有任何电子设备。

影像的注释写着:“实验编号734,无媒介信息传递效率测试——人类语言的原始形态。”

玲奈的意识退出接口时,窗外的平流层数据中心正反射着夕阳。她忽然明白,那些从黏土板到量子云的技术演进,不过是人类在重复同一个动作——把想说的话,说得更远,说得更久。

就像青林把陶罐埋进沙地时的期待,就像青谷看着活字在纸上印出字迹时的震撼,就像青莫听见电报机“咔嗒”声时的颤抖。

信息之河的源头,始终是那双想要传递什么的手。

未寄出的信

2187年,星际探测器“信使号”即将离开太阳系。阿瑞斯站在控制中心,将一段信息输入探测器的存储器——不是科学数据,不是人类文明的介绍,而是他用最原始的方式手写的一封信。

信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用的是从博物馆借来的羽毛笔和墨水。内容很简单:

“我们曾在黏土上刻下河流,在金属上铸造字母,让电流携带句子,让量子存储思想。现在,我们把这些告诉你们。”

他想起玲奈留下的研究笔记:“信息的终极形态,是让孤独的灵魂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探测器点火升空时,阿瑞斯看着它变成星空中的一个小点。那封信将在星际介质中漂流,也许永远不会被收到,就像青林的黏土板可能永远埋在沙里,就像青谷的活字可能永远印不出一本《心经》。

但这并不重要。

因为信息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抵达。

当青林的手指在黏土上划出第一道刻痕时,当青谷的铁字在纸上印下第一个字母时,当青莫按下铜键的瞬间,信息之河就已经开始流淌。

它会带着人类的声音穿过沙漠、越过海洋、冲出大气层,在时间和空间里,刻下属于智慧生命的涟漪。

而那道涟漪的形状,从一开始就未曾改变——像极了人类仰望星空时,喉咙里发出的、最原始的音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