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金色盾牌·热血铸就
当军队的重型装备开赴预设阵地,当空军的战鹰在云端集结,在这片土地的血脉——城市与乡村之中,另一场无声却同样至关重要的备战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战争的阴影并未直接笼罩这里,但秩序的维护者——人民警察,已经感受到了那份山雨欲来的沉重压力。他们手中的武器,虽不能直接决定星空战局的胜负,却关乎着亿万万同胞在灾难降临时的生死存亡。
一、
悄然变化的装备
市公安局的枪械库,气氛不同往日。没有了平日训练的喧嚣,只有管理员老李和几名资深教官沉默地清点、分发着刚刚运抵的物资。一箱箱崭新的、涂着军绿色漆的子弹被打开,替换下库房里那些主要用于威慑和低杀伤的警用子弹。
“都看清楚了,”
刑警支队队长,一位面容刚毅、眼神锐利的中年人,拿起一个压满新子弹的弹匣,声音低沉地对周围各分局、各警种的负责人说,“这是5。8毫米军用制式步枪弹,穿透力和停止作用,不是我们以前的‘花生米’能比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语气沉重而坚定:“上级命令,特殊时期,一线执勤单位,全部换装军用弹药。这意味着什么,不用我多说了吧?”
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他们即将面对的,可能不再是普通的犯罪分子,而是拥有超乎想象破坏力的外星入侵者。虽然他们不是一线作战部队,主要任务是保障群众转移、维持社会秩序、打击可能出现的趁火打劫,但谁也无法保证,在混乱中不会与零星的、渗透的敌人遭遇。
“资源有限,”
局长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传达到每一个派出所、每一个检查站,“我们不可能像军队那样配备特制的反装甲武器。我们有的,就是这身警服,就是手里的枪,还有身后千千万万需要保护的老百姓!”
没有激昂的动员,只有务实的部署。交警部门开始规划大规模人员疏散时的交通管制方案;治安支队加强了对重点区域、重要基础设施的巡逻密度;社区民警深入街道巷弄,协助基层干部摸排情况,安抚民众情绪,同时暗中留意任何可疑迹象。整个公安系统,像一部精密的机器,为了应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而高速运转起来。
二、
沉重的“遗书”与无声的誓言
和军队一样,那份沉重的“遗书纸”和深绿色的“裹尸袋”,也悄然分发到了每一位民警手中。这个过程,在警营里引起的震动,丝毫不亚于在军营。
老民警张建国,在派出所干了三十年,还有半年就要退休了。他看着手里那两张纸和一个袋子,久久没有说话。他想起自己刚入警时对着警徽发下的誓言,想起这些年处理过的鸡毛蒜皮、破获的大案要案,想起老伴儿做好饭等他回家的身影,想起女儿刚考上大学时开心的样子。他默默地把裹尸袋塞进了自己更衣柜的最底层,仿佛这样就能暂时逃避那残酷的可能性。然后,他铺开遗书纸,只写了一句话:“穿着这身警服走的,没给这身衣服抹黑。照顾好妈和丫头。”
笔迹苍劲有力。
新警员王晓,刚从警校毕业不到一年,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接到这两样东西时,他的手抖得厉害。同宿舍的师兄拍了拍他的肩膀,什么都没说,只是递给他一支烟。王晓不会抽烟,却接过来狠狠吸了一口,呛得直流眼泪。他趴在桌子上,写写涂涂,最终写成了一封长长的信,写给父母,充满了愧疚和不舍。写完,他红着眼睛,把信小心翼翼折好,放进贴身的警服口袋里。他走到警容镜前,仔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警帽和领带,镜子里那个年轻却眼神坚定的警察,仿佛在告诉他答案。
女警林薇,是内勤民警,平时主要负责户籍和接待工作。她也领到了同样的“装备”。她没有像男同事那样外露情绪,只是默默地将东西收好。晚上回家,她抱着刚上幼儿园的儿子,讲故事哄他入睡,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睡颜,她的眼泪无声地滑落。但她知道,第二天太阳升起,她依然会准时出现在岗位上,用她温和而坚定的态度,维持着窗口前的秩序,因为这也是战斗的一部分。
“人民警察为人民”——这七个字,平日里是口号,是职责。但在战争阴云压顶的此刻,它变成了沉甸甸的誓言,是用生命去践行的承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战绩,他们的牺牲可能默默无闻,但他们清楚,在秩序崩坏的边缘,他们就是挡住混乱浪潮的最后一道堤坝。
三、
街头巷尾的坚守
城市的运转表面上依旧,但敏感的市民已经能从空气中嗅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加油站排起了长队,超市里的米面油盐被抢购一空。街头巡逻的警车比平时多了许多,警察们全副武装,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