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越修完水渠种要水稻后,以为老天总该到下雨的时候了,可是天不遂人愿!
春末的太阳一日烈过一日,桃花源迎来了罕见的持续干旱。
尽管有水坝和水渠保障农田灌溉,但生活用水却成了大问题。宋清越家每天都要安排专人去溪边挑水,光是浇灌菜地就要往返十几趟。
姑娘,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阿进放下肩上的水桶,汗水已经浸透了他的粗布衣衫,光是挑水就占去大半工夫,其他活计都耽搁了。
宋清越望着菜地里有些发蔫的菜苗,眉头紧锁。
新修的水坝确实解决了农田灌溉,但距离太远,生活用水还是要靠人力挑运。
阿进说得对,靠挑水过日子太被动了。宋清越沉思片刻,眼睛突然一亮,我们打井!
打井?阿进先是一愣,随即兴奋起来,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要是能在院子里打口井,以后用水就方便多了!
宋清越早就有想法了,一直觉得等下雨后就解决问题了,谁知等那么久都没下雨。她先是在院子里仔细勘察,运用前世学到的找水知识,结合这个时代的经验,寻找最适合的打井位置。
你们看,她指着院角一丛长得特别茂盛的杂草,这里的草色特别青翠,说明地下水位较浅。
她又取来一个陶碗,倒扣在几个备选位置:明天一早我们来查看,碗内水汽最重的地方,就是最佳打井点。
第二天天刚亮,宋清越就和阿进一起检查各个测点。果然,灶房外空地上的陶碗内壁挂满了水珠,而其他地方的碗里只有薄薄一层水汽。
就是这里了!宋清越肯定地说,这里离灶房近,取水方便,而且地下水源充足。
阿进却提出另一个建议:姑娘,咱们不如打两口井。一口在院子里解决生活用水,一口在菜地里专门用来浇灌。
这个主意好!宋清越赞赏地点头,菜地里的井可以浅一些,主要用来浇灌;院子里的井要打深些,保证饮用水质。
消息很快传开,宋大川、王叔、刘叔等人都主动前来帮忙。听说宋清越要打井,大家都很好奇。
“如果清越丫头家打井能打得成,我家也想打一口,不然天天挑水,累死个人!”王叔院子那么大,随便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打井位置。
清越丫头,你这找水的方法真稀奇,宋大川看着那些陶碗,啧啧称奇,我们老一辈人找水,都是看地势、观草木,还没见过用碗来测的。
宋清越笑着解释:叔,这个方法其实很科学。地下水丰富的地方,蒸发的水汽就多,在碗内凝结成水珠。这是最简单的湿度测试法。
王叔若有所思:这么说来,打井不仅要看地势,还要看地下的湿度?
没错。宋清越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起来,打井要选在地势低洼处,但不能是积水的地方。最好是有黏土层和沙层交替的地质结构,这样既能蓄水,又能过滤水质。
宋大川灵光一闪,“这么说我家要打井的话,肯定容易,轻轻松松就能打出水来,我家最近小溪边。虽然现在小溪没有完全干涸,可是溪水怎么都没井水干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