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岭南流放地 > 第33章 石灰窑(第1页)

第33章 石灰窑(第1页)

帮忙的村民们领了丰厚的腊肉酬劳,心满意足地散去,山谷间重归宁静,只剩下宋清越和刘氏母女二人,面对着真正的挑战——建造一座能产出高温的生石灰窑。

村里人对此议论纷纷,好奇的目光时不时投向溪流下游那个小山坡。

当他们打听到宋清越收集石头和柴火竟是为了砌一个奇怪的“灶”,而且还要用来“烧石头”时,各种质疑和嘲讽便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烧石头?我活了大半辈子,只听过烧陶烧瓷,没听过石头也能烧的!这宋家丫头莫不是魔怔了?之前还说用石头是为了搭田基,原来是用来烧的呀!”

“怕别人觉得她们母女魔怔吧!,不然也不至于编了个由头让大家给他们砍柴抬石头!”

“瞎胡闹!好好的腊肉不当吃不当喝,拿去请人挖石头砍柴,就为了砌个没用的土疙瘩?”

“啧啧,到底是京城来的小姐,想法就是跟咱们不一样,尽折腾些没用的玩意儿。”

“我看呐,就是上次开沼泽地没成,脸上挂不住,硬要找点事做,显得自己能耐呗!”

老陈头更是逢人便说:“等着瞧吧!那玩意儿要是能烧出个啥名堂,我陈字倒过来写!”

这些风凉话或多或少传到了宋清越和刘氏耳中。刘氏心里憋着一股气,却又不好发作,只是干活时更加沉默用力。

宋清越却仿佛没听见,她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了如何将脑海中的图纸变为现实。

她选择的窑址是山坡天然内凹处,计划利用山体本身作为窑壁的一部分,减少工程量。

第一步是清理凹壁处的浮土和松散石块,向下挖掘,形成一个半地穴式的坑道。

这活儿也不轻松。泥土夹杂着碎石,需要一锄头一锄头地刨,一簸箕一簸箕地运出去。

才挖了没多久,宋清越就气喘吁吁,手掌再次磨得通红。刘氏心疼女儿,抢过锄头拼命地挖,汗水湿透了她的鬓发和衣背。

好不容易挖出一个勉强符合要求的浅坑,宋清越开始着手砌筑窑体的关键部分——火膛和窑室。

她用挑选出来的、相对平整的大块石灰石沿着坑壁垒砌,缝隙处用黏土混合细沙进行填充抹平,试图构筑起一个密封且能承受高温的空间。

然而,理论和实践差距巨大。

第一次尝试,她过于追求速度,石块垒得不够平稳,黏土也和的太稀,还没等砌高,基础就不稳,哗啦一声塌了小半边。

“唉!”刘氏看着垮塌的石块和糊了一地的泥浆,忍不住叹了口气。

“没事,娘,重来。”

宋清越抹了把汗,眼神依旧坚定。她清理掉失败的残局,更加仔细地夯实基底,挑选更规整的石块,像搭积木一样小心翼翼,每一块都力求稳固。

第二次,她垒得高了点,但在预留投料口和出灰口时,结构强度不够,加上外部覆土加固没跟上,在一次尝试性的内部小火烘烤时,又因受热不均,裂开了一道大口子。

这次,连偶尔路过附近砍柴的村民都看见了那冒着青烟的裂缝,嘲讽声更大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