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末,内燃机与底盘成功对接,油管、线路也连接完毕。赵小匠迫不及待地想试试,却被陆砚昭拦住:“先别急,得检查一遍所有接口,确保没有漏油、漏电的情况,明天再进行第一次试车。”赵小匠点点头,虽然有些心急,却也知道安全最重要——他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不能因为一时心急而出问题。
未时?苏州织坊,作坊外停着几辆马车,车上堆满了打包好的丝绸,这些都是要发往海外的订单,沈老板正忙着清点数量,脸上满是笑容。
“一共是两百匹丝绸,每匹都按海外客商的要求包装,外面裹了防水油布,防止运输途中受潮。”账房先生拿着账本,逐一核对数量。沈老板点点头,伸手摸了摸包裹:“一定要确保数量没错,包装完好,这是咱们织坊的第一笔海外订单,不能出任何差错,要是客商满意了,以后还会有更多订单。”
老织工王大娘带着几名织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匹刚织好的样品:“沈掌柜,这是咱们新织的西洋花纹丝绸,比之前的更精细,您看看能不能作为下次订单的样品。”沈老板接过样品,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头:“太好了!这花纹比之前的更清晰,丝线也更均匀,肯定能让客商满意。王大娘,辛苦你们了,等这批订单的货款到了,给大家发奖金!”
织工们顿时欢呼起来,王大娘笑着说:“不辛苦,有了这电力织机,咱们织起来也轻松,能织出这么好的丝绸,咱们也高兴。”这时,负责运输的伙计走过来,对沈老板说:“掌柜的,马车都准备好了,明天一早就出发,沿着运河去港口,大概十天就能到,不会耽误客商的交货时间。”
沈老板点点头,叮嘱道:“路上一定要小心,遇到雨天就找地方避雨,别让丝绸受潮。到了港口,跟船商核对清楚数量,再签字交接。”伙计连忙应下,开始指挥杂役们将包裹搬上马车。未时渐深,马车缓缓驶离织坊,沈老板站在门口,看着马车远去的方向,心里充满了期待——苏州织坊的丝绸,即将飘洋过海,走向更远的世界。
酉时?西南云贵曲靖府,电站建设工地依旧热闹,工匠们正在搭建厂房的屋顶,木梁与瓦片整齐地堆放在一旁,百姓们也纷纷过来帮忙,有的递瓦片,有的扶木梁,工地上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木梁一定要架平,用榫卯结构连接,再用铁钉钉牢,不能有丝毫倾斜。”总工匠张师傅站在屋顶上,指挥着工匠们架设木梁。农户李大叔扶着木梁,大声喊道:“张师傅,您放心,这木梁俺们扶得稳稳的,保证平!”旁边的乡亲们也跟着喊:“对,保证平!”
张师傅笑着点头,拿起瓦片开始铺设:“屋顶的瓦片要铺得密一些,云贵地区雨水多,防止漏雨。瓦片之间的缝隙要用灰浆填实,这样才能防水。”李大叔递过一片瓦片,问道:“张师傅,这厂房什么时候能盖好啊?俺们都盼着早日通电呢。”
张师傅擦了擦汗,回答:“再用半个月就能盖好厂房,然后就能安装锅炉和发电机了,年底前保证让大家用上电。到时候,大家家里能装电灯,田里能用电抽水,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李大叔闻言,干劲更足了,大声喊道:“大家加把劲,早日盖好厂房,早日通电!”乡亲们纷纷响应,工地上的号子声更加响亮,夕阳的余晖洒在工地上,为这充满希望的建设场景增添了几分温暖。
酉时末,屋顶已铺设了一半,工匠们与百姓们才渐渐停下手中的活计。张师傅看着搭建好的部分,满意地点头:“大家辛苦了,明天咱们继续,争取早日完成厂房建设。”百姓们笑着回应,虽然满头大汗,却没人叫苦——他们知道,这座电站不仅能照亮夜晚,更能照亮他们的未来。
戌时?京城,天色已暗,军工总院的机械工坊内却依旧灯火通明,陆砚昭、陆绎与赵小匠还在为明天的第一次试车做准备。
“油箱里已经加了二十斤汽油,足够跑十里地了。”赵小匠检查着油箱,对陆砚昭说。陆绎则在调试刹车系统:“刹车已经调试好了,踩下刹车踏板时,刹车片能牢牢抱住车轮,制动效果很好。”
陆砚昭坐在驾驶座上,试了试方向盘:“转向很灵活,油门和刹车的位置也合适,明天早上就进行第一次试车,先在总院的空地上跑两圈,看看车的性能。”今夏端着晚饭走进来,笑着说:“都这么晚了,先吃饭吧,明天还要试车呢,别累坏了。”
众人坐下吃饭,陆绎兴奋地说:“明天要是试车成功,咱们就能造更多的车,以后官府运输公文、商户送货,都能用咱们造的车,比马车快三倍,还能省不少人力。”赵小匠也点头:“等车量产了,咱们还能改进车型,造能拉更多货物的货车,也造更舒适的客车,让大家出行更方便。”
陆砚昭看着眼前充满干劲的众人,心里满是感慨:从提炼油料到研发内燃机,再到组装底盘,他们走了太多弯路,却从未放弃。如今,终于要迎来第一次试车,这不仅是一辆车的诞生,更是大明工业发展的新起点。
戌时渐深,工坊内的灯光依旧明亮,仿佛在为明天的试车照亮前路——属于大明的“汽车时代”,即将在明日的晨光中,迈出第一步。
喜欢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请大家收藏:()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