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知韫明显怔了怔,随即失笑:“可以啊,你想要什么?”她转身去拿保温杯,袖口向下滑,露出腕间那条细细的银链。
“等我想想吧,先欠着。”陶念故作轻松地耸肩,仿佛真的只是在开玩笑。
她已经能若无其事地面对林知韫了,她甚至觉得,林知韫一个人这么辛苦,应该有个人照顾她的。
这个人是不是自己,又怎么样呢。
转身时,办公桌角落的《思行月刊》闯入视线。深蓝色封面上印着本期专题:《当代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干预研究》。
“我能看看吗?”
“可以。”林知韫的声音突然有些局促,“但这有什么好看的……”
陶念翻开目录,在“教育心理学”专栏赫然看到《基于情感教育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以晋州市二十一中为例》,作者署名“林知韫”。论文第17页的案例分析里,明明白白引用了一个学生的周记片段:
“当我站在起跑线上时,最希望看到的是她眼里的光……”
陶念怔住了,这是她去年参加运动会后写的周记,连当时用的比喻句都一字未改。
论文的批注栏里,林知韫用铅笔写着:情感联结是消除习得性无助的关键因素。
书页在手里轻轻颤抖,陶念看着那句被铅笔标记的话,耳边突然嗡嗡作响。
原来那些她以为藏得很好的心事,那些写在周记边角的晦涩诗句,那些借着问题目为由的课间十分钟,全都被林知韫一页一页、一行一行地收进了论文里,变成了严谨的学术语言,变成了冷静的情感分析,变成了“教育者应对学生移情心理进行合理疏导”的教学建议。
论文空白处还有铅笔写的待办事项:【周三前交陶念作文集复印件(需隐去姓名)】。
原来自己那些绞尽脑汁写下的文字,那些藏着八百个心思的比喻句,不过是林知韫研究课题里的一个案例编号。
阳光突然变得刺眼。
“看完了?”林知韫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保温杯开启的轻响。
“写得很好。”陶念把期刊放回原处,声音平稳得自己都惊讶,“特别是案例七,分析得很透彻。”
“叮铃铃——”
上课铃突然响起,打破了办公室的安静。陶念紧紧抓住证书,她甚至没有说什么,就慌张地跑了出去。
林知韫下意识伸手想拦:“等等——”
陶念在走廊里越走越快,最后几乎跑了起来。
在楼梯转角,她终于停下来,低头看着证书上的“指导教师:林知韫”字样。
陶念站在楼梯转角的阴影里,胸口剧烈起伏。
楼下传来学生嬉闹的声音,欢快的笑声像一把盐,撒在她尚未结痂的伤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