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需要交的专利费是无法绕过的,就比如说占据专利费金额最高的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拥有着聚合物锂电池方面的多项专利,基本上公司想要生产定义为聚合物锂电池的产品就绕不过贝尔实验室。
除非公司在电池的材料上面放弃聚合物的锂电池的方案,采用别的材料。
周坤手中虽然有这方面的材料,但是研发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现在的公司的实验室的人数还不到二十人,想要研发这项技术,至少要有一个大型的实验室,并且花费两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
周坤对于电池技术的研发还是比较看重的,毕竟后续的一些科技产品都需要安装电池。
电池已经成为了新能源不可或缺的一条发展路线。
公司想要在未来这片领域方面拥有着主动权的话,那么就必须拥有着一系列从材料到生产的核心技术。
但是现在星能科技摆在周坤面前的问题很多。
星能科技赚取的利润实在是太少了。
公司后续若是要在核心技术方面研发的话,以这种公司的营收水平来看,基本上很难维持更优秀的技术研发。
作为一家企业,也不能总是依靠其他的兄弟企业给自己输血。
更何况周坤心中还想要建立更多的供应链体系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建设,以及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所以摆在星能科技面前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增加公司的营收。
“各位也知道公司最近在电池技术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目前的公司能够生产市面上电离子密度容量最高的电池……”
“所以后续公司在销售的策略方面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周工,麻烦你讲解一下我们的新电池!”
周坤看向身边的周群,示意对方讲解目前电池最为主要的核心突破。
周群稍微笼统的将这次的电池技术突破内容讲解了一些。
总结而言就是:
电池的整体的容量增大了,适应的环境的温度区间更大,同时能够支持更大的电压和电流。
除此之外,周群也预估了这一次新电池所需要花费的成本!
一块新型容量在4000毫安电池的材料成本大概在45元左右。
而一块相同体积容量在3000毫安电池的材料成本大概在40元左右。
材料的成本提升大概在12。
公司现在常规生产的3000毫安的电池对外的报价是60元。
不过,掌握主动权的厂商们在谈判的过程之中会把价格压到55元或者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