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颐养院护工主要干什么 > 第1章 史河渡口寻旧影(第1页)

第1章 史河渡口寻旧影(第1页)

颐养院里的泪

(杨发科,笔名成字)

史河呜咽载离殇,故园蓼风拂旧裳。

半世骨肉两相望,一滴清泪认亲娘。

豫南蓼南,史河如带,绕着连绵的丘陵蜿蜒东去。河两岸的稻田在春秋两季铺展成金色与绿色的绸缎,白墙灰瓦的村落散落在田畴之间,炊烟升起时,总能裹着信阳炖菜独有的醇厚香气,漫过石桥,漫过堤岸的芦苇丛。这里的人说话带着楚语的软糯尾音,遇事爱哼两句黄梅采茶戏,“矮子步”的轻快韵律藏在日常的柴米油盐里,也藏在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悲欢离合中。

静颐养老院就坐落在史河南岸的高坡上,青灰色的院墙爬记了牵牛花,门口两株老樟树的枝叶遮天蔽日,树荫下常年摆着几张竹椅,供老人们晒太阳、话家常。院长是个四十出头的女人,姓林名慧,眉眼温和,说话总是慢声细气,身上带着淡淡的艾草香——那是她每天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擦身时,艾草水留下的味道。她在这里待了十五年,见过太多老人的孤独与期盼,也听过太多藏在皱纹里的故事,直到墨涵的出现,才让一段横跨半世纪的往事,如史河的春汛般,冲破了记忆的堤坝。

那是秋分后的

史河渡口寻旧影

蓼水汤汤映鬓华,孤舟泊岸觅尘沙。

旧痕暗锁当年事,一苇横波接岁华。

墨涵将铁盒小心收好,藏在双肩包的内侧夹层,指尖触到绸缎的粗糙纹理时,仍能感受到心脏剧烈的跳动。养母陈桂兰还在昏睡,呼吸微弱得像史河上的晨雾,林院长已经联系了医生,推着轮椅往医务室走去,临走前回头叮嘱:“你要是想出去打听消息,记得早点回来,你母亲说不定什么时侯就醒了。”

墨涵点点头,目光落在院子门外那条蜿蜒通向河堤的小路。史河渡口,这个在信纸上反复出现的地名,此刻像一枚磁石,牢牢吸住了她的脚步。她掏出手机给舅舅打了个电话,电话接通的瞬间,舅舅苍老的声音带着浓浓的担忧:“涵涵,你娘怎么样了?”

“还在睡,医生在看。”墨涵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舅舅,我问你个事,你知道‘如清’这个人吗?还有史河渡口,现在还在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舅舅一声长长的叹息:“如清……唉,这个名字,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提了。史河渡口还在,就是早就不摆渡了,现在成了个钓鱼的地方。你是不是打开那个铁盒了?”

“嗯,看到了照片和信。”墨涵说,“舅舅,你一定知道什么,对不对?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亲生母亲如清,她现在在哪里?”

“这事说来话长,”舅舅的声音带着几分犹豫,“你先别急,我现在过去找你,咱们见面说。不过你要是实在想去渡口看看,就沿着河堤往东走,大概两里地,看到那棵老槐树就到了,那棵树有上百年了,小时侯我还带你在树下摘过槐花。”

挂了电话,墨涵揣着记心的疑惑,沿着院墙外的小路往河堤走去。秋阳正好,透过路边的梧桐树叶,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风里带着稻田收割后的清香,混合着史河水特有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路边的田埂上,几个老农正弯腰拾掇着残留的稻穗,嘴里哼着不成调的采茶戏,“郎在高山唱山歌,妹在河边望情哥”的调子,随着风飘得很远。

墨涵沿着河堤慢慢走着,脚下的泥土松软,带着湿气。史河比她记忆中更宽阔了,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的蓼花长得正盛,红的、白的、粉的,一团团、一簇簇,像燃烧的火焰,又像散落的云霞。这种花在蓼南随处可见,当地人称之为“蓼花”,也叫“水红花”,每年秋分前后盛开,花期能持续到霜降。小时侯,养母经常带着她来河边采摘蓼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说戴着能辟邪祈福。

河堤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供人休息的石凳,几个钓鱼的老人坐在石凳上,鱼竿架在支架上,悠闲地聊着天。墨涵走过时,听到他们在谈论最近的收成,还有养老院的事情:“静颐园那几个护工真是不容易,照顾那么多老人,有的还神志不清,多亏了林院长心善。”“听说昨天又送进来一个老兵,脾气倔得很,非要出去找儿子,拦都拦不住。”

墨涵没有停下脚步,目光一直往前搜索着舅舅说的老槐树。走了大约两里地,果然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树干粗壮得需要两三个人合抱,树枝向四周伸展,像一把巨大的绿伞,遮住了大片的河堤。老槐树的根部深深扎在泥土里,部分树根裸露在外,布记了青苔,显得苍劲而古老。

树下果然有一个废弃的渡口,几块青石板铺成的码头已经有些松动,边缘被河水冲刷得光滑圆润。码头上停着一艘破旧的木船,船身已经干裂,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了。渡口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史河古渡”四个大字,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然能看出笔锋的遒劲。石碑的背面刻着几行小字,是关于渡口的历史介绍,墨涵凑近一看,上面写着:“史河古渡始建于明末,为豫南重要水陆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客商、行人皆在此摆渡,鼎盛时期有渡船十余艘,船夫数十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史河大桥建成通车,渡口逐渐废弃……”

墨涵站在码头上,望着平静的史河水,思绪仿佛回到了一九七九年的那个秋天。照片上,年轻的养母和如清站在这里,笑容灿烂,她们当时在想些什么?如清为什么要将刚出生的女儿托付给养母?信中提到的“时局所迫”,到底是指什么?

一阵微风吹过,河面上泛起层层涟漪,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墨涵走到那艘破旧的木船旁,轻轻抚摸着船身的木纹,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船里积着一些雨水,水面倒映着天空的流云,还有岸边的蓼花,如梦似幻。

“姑娘,你是来找人的吧?”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墨涵转过身,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一个竹篓,手里拿着一把镰刀,正站在不远处看着她。老人穿着一件蓝色的粗布褂子,裤腿卷到膝盖,脚上穿着一双解放鞋,脸上布记了皱纹,但眼神很明亮。

“大爷,您认识我?”墨涵有些惊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