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发现,让他们手中的罪证分量更重,但也意味着他们面临的敌人,可能更加庞大和隐秘。
接下来的两天,杰克在汤药和艾灸的双重调理下,伤势和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高烧退去,虽然身体依旧虚弱,但已能下地缓慢行走。林怀远和陈兰则分头行动,利用客栈老板提供的有限渠道,小心翼翼地打探着天津卫各方势力的动向,特别是与外媒和领事馆相关的信息。
他们了解到,天津最有影响力的外文报纸是《京津泰晤士报》,其主编莫理循以消息灵通、敢于批评时政着称。此外,路透社和美联社在天津也设有分社。而各国领事馆中,英国和美国领事馆的态度相对超脱,对日本在华北的扩张心存警惕。
“《京津泰晤士报》的莫理循,或许是一个可以尝试的目标。”陈兰汇总信息后分析道,“此人素有‘中国的老朋友’之称,虽然立场是西方视角,但对日本的行径多有批评。而且报纸的影响力足够大。”
“风险也大。”林怀远沉吟,“我们无法确定报社内部是否安全,消息一旦泄露,我们立刻会成为众矢之的。”
正当他们权衡利弊之际,客栈老板带来一个消息:北平学界和报界的一些人士,因不满政府对外软弱,计划在天津租界组织一场小范围的秘密聚会,商讨如何唤醒民众、呼吁抵抗。组织者之一是《大公报》的一位资深记者,为人正直,素有风骨。
“《大公报》在北方影响力巨大,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着称,或许……这也是一个机会。”林怀远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如果能先争取到国内有良知、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士的支持,再由他们联系可靠的外媒,或许是一条更稳妥、效果也可能更好的路径。
“可以接触一下。”陈兰表示同意,“但必须万分小心,确认对方身份和意图。”
就在他们初步确定行动方向时,又一个意外发生了。
这天傍晚,小满在客栈后院晾晒杰克的药渣时(这是林怀远嘱咐的,用以混淆可能存在的追踪者嗅觉),无意中听到两个住在隔壁小院的客商打扮的人,在用一种她依稀有些熟悉的方言低声交谈。那方言的腔调,与她记忆中幼时在老家听过的、一些来自关外的皮货商人的口音极为相似。
她本能地留了心,借着收拾东西的机会,悄悄靠近了些。断断续续的词语飘入耳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奉天……气氛不对……”
“……小鬼子……兵营调动频繁……”
“……少帅那边……也没个准话……”
“……怕是要出大事……”
奉天!小鬼子!兵营调动!
小满的心猛地一跳!她不敢久留,立刻装作无事发生,快步回到了房间,将她听到的片段告诉了林怀远和陈兰。
“看来,山雨欲来风满楼。”林怀远面色凝重,“连往来关内外的商人都感觉到了异常。电报上的消息,恐怕并非空穴来风。”
时间,变得更加紧迫了。
“不能再犹豫了。”林怀远下定决心,“双管齐下。陈师姐,你设法接触一下《大公报》的那位记者,探探口风,务必谨慎。我去摸摸《京津泰晤士报》莫理循的底细。杰克和小满留守,务必小心。”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天津租界的夜晚,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看似繁华似锦,却掩盖不住其下涌动的暗流。林怀远换上一件半旧的青色长衫,戴了顶宽檐礼帽,将面容隐在阴影中,如同一个普通的夜间访友者,融入了津门迷离的夜色里。
他的怀中,揣着几张经过挑选、足以触目惊心、但又未暴露全部核心内容的文件照片副本(这是他们利用客栈老板的关系,在租界内一家隐秘的照相馆翻拍的)以及那份破译电报的抄件。
第一步,即将迈出。能否撬动这看似铁板一块的局势,能否在惊涛骇浪到来前发出预警,成败,就在此一举。他知道,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可能踩在敌人布设的陷阱边缘,但他别无选择。
喜欢重生觉醒神医之我在民国救华夏请大家收藏:()重生觉醒神医之我在民国救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