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微微摇头:“只是初步判断,还需要更多证据支持。”他的表情并无丝毫得意,反而更加凝重。这种带有强烈仪式感和情感投射的案子,凶手的执念往往极深,再次作案的风险很高。
就在这时,技术中队的一名民警拿着一个证物袋匆匆走进来:“李队,有发现!我们在客厅沙发一个极其隐蔽的缝隙里,找到了这个!”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过去。
证物袋里,是一小片撕碎的纸屑,边缘不规则,像是从某个本子上匆忙撕下的。纸片上,用娟秀的钢笔字写着一行诗句:
“。。。唯有幽光知此意,夜深依旧照墙苔。”
字迹清晰,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孤寂和阴郁。
“这纸片材质很特殊,像是某种高级信纸。”技术民警补充道,“上面的诗句感觉很不寻常。”
李健接过证物袋,仔细看了看,又递给陈默:“你怎么看?”
陈默凝视着那行诗,特别是“幽光”、“夜深”、“照墙苔”这几个意象。他的大脑飞速运转,试图将这与现场的那些红色涂鸦、曼陀罗图案联系起来。
“幽光…墙苔…”他喃喃自语,眼前仿佛浮现出夜深人静时,微弱的光线照亮墙角青苔的画面,带着一种潮湿、陈旧、被遗忘的意味。这诗意与现场那种诡异、扭曲、充满私人情绪的氛围,有一种隐秘的共鸣。
“这纸片不像是户主家的东西,风格差异太大。很可能是凶手不慎遗落的。”陈默推断道,他的指尖隔着手套,虚划过那行诗,“凶手可能对这类充满阴郁、孤独意境的文学作品有特殊癖好,甚至…这或许是他内心世界的某种写照。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线索。”
他抬起头,看向李健,眼神锐利:“李队,建议立刻请文学方面的专家帮忙鉴定一下这首诗的出处。同时,排查户主社会关系时,特别注意那些有文学艺术背景、性格孤僻内向、可能近期遭受重大心理创伤或长期压抑的人员。”
“好!”李健重重点头,立刻吩咐人去联系师范大学的文学院教授。
技术队继续对现场进行勘查,试图发现更多线索。陈默则跟随李健来到另一个房间,那里正在对户主的社交圈进行初步筛查。
户主名叫赵东明,是一名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妻子李婉婷是市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女儿赵蕊在当地一所私立学校读初中。从表面看,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净值精英家庭。
“已经排查了赵东明的商业对手,目前没有发现特别可疑的对象。”一名侦查员汇报着进展,“他公司近期没有辞退任何员工,也没有接到任何威胁信或骚扰电话。”
“家庭方面呢?”李健追问。
“赵东明和李婉婷的社会关系相对简单,邻居反映他们家人很少与小区其他人来往。李婉婷的父母在国外定居,赵东明的父亲早已过世,母亲在老家由保姆照顾。”
陈默静静地听着,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些现场照片。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是他在深度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凶手能够避开所有监控,准确选择户主不在家的时间窗口,说明他对这个小区的环境、监控布局以及户主的行程都非常了解。”陈默突然开口,“这个人一定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和观察。”
李健表示同意:“也就是说,他很可能就住在附近,或者有正当理由经常出入这个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