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凤殇九天 倾倒腹黑帝君 > 第35章 凤临天下(第1页)

第35章 凤临天下(第1页)

太后萧氏被移居西内冷泉宫的消息,如同腊月里的寒风,瞬间席卷了整个天凤京城。昔日门庭若市的慈宁宫一夜之间被重兵把守,宫门紧闭,如同巨大的棺椁,埋葬了一个时代的风光与阴谋。曾经依附于太后的官员们,或如吏部尚书王焕一般被革职查办,禁足府中,惶惶不可终日;或心惊胆战地闭门谢客,烧毁往来信件,试图抹去与慈宁宫关联的一切痕迹;更有甚者,开始暗中向凤仪宫递送投诚的帖子,言辞恳切,痛陈自己昔日被“蒙蔽”的“无奈”。

朝堂之上,风向彻底逆转。再无人敢公然质疑凤清夜的摄政权威,甚至连那些对《求贤令》和女子参政最为抵触的守旧老臣,在议事时也收敛了许多,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凤清夜颁布的一系列政令,无论是关于整顿吏治、清查亏空,还是继续推行鼓励农耕、兴修水利的政策,都得以较为顺畅地推行下去。朝会时,御阶之下,山呼“娘娘千岁”的声音,变得前所未有的整齐和响亮。

然而,凤清夜并未被这表面的顺遂冲昏头脑。她深知,扳倒太后只是扫清了通往权力顶峰的最大一块绊脚石,但绝非终点。朝堂上下,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绝非一次清洗就能彻底理顺;地方上,那些拥兵自重的藩王、世家大族,此刻正隔着遥远的距离,冷眼旁观着京城的风云变幻,心中打着各自的算盘;而更深处,焚焰教的阴影依旧如同跗骨之蛆,桂嬷嬷供出的那个“手腕有火焰刺青的神秘人”,像一根刺,扎在凤清夜的心头,提醒她真正的威胁或许尚未完全浮现。

更重要的是,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依旧“昏迷”,她这个摄政皇后,权力再大,名分上终究是“代行”。时间一长,难免再生变数。朝中已有一些善于揣摩上意的官员,开始隐晦地提及“国本”之事,暗示应早立新君,或……另寻他途。

这一日,御书房内,烛火摇曳。凤清夜正与几位经过初步考察、表现出能力和忠诚的官员商议漕运改革之事。如今的大运河,淤塞严重,管理混乱,贪腐横行,南北物资转运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天凤经济的一大痼疾。

新任的工部侍郎(原虞衡司员外郎李振之父,因儿子之事更显谨慎忠诚)正在陈述疏浚河道的方案,户部的一位郎中则核算着所需钱粮。凤清夜听得仔细,不时发问,指出关键。

就在这时,内阁首辅,一位须发皆白、历经三朝的老臣,在议事间隙,手持一封密奏,缓步上前,神色凝重:“娘娘,老臣有要事禀奏。”

凤清夜示意其他人暂退,只留首辅一人在房内。

“首辅有何事?”凤清夜放下朱笔。

首辅将密奏呈上,低声道:“娘娘,这是江南织造暗中递来的消息。靖南王……近日在其封地内,频繁调动兵马,以剿匪为名,实则……恐有异动。而且,王府中近日似乎来了几位形迹可疑的‘方外之人’。”

靖南王!先帝的弟弟,镇守天凤富庶的南方已近二十年,兵精粮足,实力雄厚。他向来对朝廷若即若离,太后在位时,尚能凭借辈分和利益交换勉强安抚。如今太后倒台,凤清夜以皇后之身摄政,这位手握重兵的皇叔,心思自然活络起来。尤其是“方外之人”几个字,让凤清夜立刻联想到了焚焰教!

“消息可确实?”凤清夜目光锐利。

“江南织造是老人了,消息来源应无大错。”首辅忧心忡忡,“娘娘,靖南王若真有异心,勾结妖人,则南方危矣!如今朝廷初定,北方狄戎虽退,但元气未复,实在不宜再起刀兵啊!”

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警告。内患未靖,外忧又起。靖南王若此时发难,天凤国必将陷入分裂和内战的深渊。

凤清夜沉默片刻,指尖在密奏上轻轻敲击。危机,往往也伴随着机遇。靖南王的异动,固然是威胁,但若能借此机会,彻底整合内部力量,树立绝对权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首辅不必过于忧虑。”凤清夜抬起头,眼中并无慌乱,反而有一种沉静如水的力量,“靖南王若安分守己,朝廷自会以宗室之礼相待。若其真有不臣之心……”

她顿了顿,语气转冷,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气:“本宫既能平定内乱,又何惧藩王作祟?至于焚焰妖人,不过是阴沟里的老鼠,见不得光罢了。”

首辅看着凤清夜镇定自若的神情,心中稍安,但忧虑并未完全消除。毕竟,那可是拥兵数十万的靖南王!

送走首辅,凤清夜独自站在巨大的舆图前,目光落在南方那片广袤的土地上。靖南王……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隐患。但如何解决,需要策略,更需要……名分。

她需要一个更正式、更无可撼动的身份,来凝聚整个天凤国的力量,应对内外挑战。摄政皇后,终究差了一层。

几日后,一场精心筹备的“天象吉兆”事件,在京城悄然流传开来。先是钦天监(已由张仲景推荐的可靠之人接手)奏报,夜观星象,见“凤星”光芒大盛,稳居中天,有“凤仪天下,四海升平”之兆。接着,京郊有老农声称挖出上古玄龟,龟甲上有天然形成的凤凰纹路。更有甚者,皇宫太液池中,一夜之间莲花并蒂而开,其中最大的一朵,形如飞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