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花重锦官城上一句诗词是什么 > 第149章 蠢蠢欲动(第2页)

第149章 蠢蠢欲动(第2页)

“哦?洗耳恭听。”

胡子甘刚刚加入九黎帮,主上对他比对其他成员客气的多,尚在笼络人心的阶段。

“很久以前,我们家乡的东固山大旱,很长时间没有降一滴雨。赤地千里,焦金流石,河涸海干,苗枯蝉喘。乡亲们死的死,逃的逃,只余下二三十口人。这些人中有一个人在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观音菩萨让他前往东固山主峰大乌山焚香祈雨。”

“不管是真是假,只剩下死路的乡亲们赶紧来到了大乌山。他们撮土焚香,礼拜菩萨,虔诚祈雨。片刻钟不到,四处狂风呼啸,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一道闪电有如巨斧般劈向大乌山,一声雷鸣震耳欲聋,山坡下竟开出了一口泉井来。”

“乡亲们大喜过望,纷纷跪拜谢恩。回到山下的第二日,天空又是乌云滚滚,大雨倾盆。一条绿色彩龙盘旋在新凿开的泉井四周狂舞。彩龙所到之处倾刻间长出数十排枝繁叶茂的茶树来。后来乡亲们就称那口井为雷公井,称那些茶树为龙舞茶树。”

“雷公井深七米,清澈见底。无论晴雨,井水总是保持着离井面一米左右。雷公井水甘甜无比,它周围的茶树皆得此惠。因此龙舞茶清香怡人,喝上一口总是唇齿留香,令人难以忘怀。”

胡子甘赶忙又嘬了一口茶,仿佛他的口中片刻都不能离了那茶香。

“如果用雷公井的井水泡龙舞茶,那可是包治百病喽?”主上笑盈盈的看着心满意足的胡子甘。

“嗯,对于我和我的乡邻们,那还真的是这样。”

“呵呵呵!胡御史如若染疾,我定然派人取来雷公井的井水和这龙舞茶叶。”

“谢主上!”胡子甘的心和眼回到了十醴香的客房。

在主上面前忘乎所以地回忆令他羞愧无比。他赶紧放下茶杯,正襟危坐。

他今日到十醴香来可不是为了喝茶和忆旧。

“昨日我又和皇上举荐西安为都。我看皇上的意思也很想迁都,只是在西安、汴梁、凤阳三地之中徘徊难决。”

当年朱元璋攻下定远后,谋士冯国用和陶安力荐以集庆路为都。这个看法正与朱元璋的想法不谋而合。

朱元璋认为集庆路处于长江中游,北有长江天堑,地形险要,是他对付上游陈友谅和下游张士诚的最佳地理位置。

十二年后,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登基称帝,国号大明。

后来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发现应天府是作战时期最有力的位置,但作为安定的国都,它有几个重大的弱点。

一是,鞭不及腹。应天府不处在全国的中心位置,而在东南方。这样远离政治中心京都的西部和北部趁机利用山高皇帝远之势兴风作浪,海水群飞。

北元余党屡犯大明边境,尽管朱元璋在西北边关设置了卫所,也常常派出大将讨伐,但远在天边的京都还是对北元缺少震慑力。

二是,不祥之地。东吴、东晋、南朝四朝和南唐都以应天为京都,除了东晋统治了一百零四年,其余都不逾百年。

三是,內廷水患。当年刘基观燕雀湖有王气升起,朱元璋当即填湖建宫。然而数年之后,宫城的地势开始下沉。尤其是内廷,嫔妃常常苦于水患。

“皇上有所偏好吗?”主上问道。

“皇上对迁都之事并不像对其他事那般果断决绝。朝堂之上,迁都之事已提及数十次,皇上仍然不能做出决定。朝中大臣有一部分人认为应天府自古为形胜之地,不必迁都。还有一部分元老想在老家凤阳定都,光宗耀祖,荣归故里。”

“皇上起初对此颇为心动,下令在凤阳营建中都,又下令迁民十万余户至凤阳。不过刘基在世时就极力反对迁都凤阳,说是‘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凤阳的中都动工之后,皇上又改变了心意,说是‘爱惜百姓,不愿大兴土木,劳师动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