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傅想了想,林墨走之前倒也没说不能动,便点了点头:“拆吧,那小子应该不会介意,他本来也就是做着玩的。”
得到许可,李老师和几个学生立刻小心翼翼地动手。他们找来工具,仿佛对待真正的精密仪器一样,开始拆卸那台“解放”发动机木模型。
然而,拆卸过程让他们遭遇了第二波震撼!
缸盖被小心翼翼地取下,露出了里面的“气缸”和“活塞”。接着是油底壳、“曲轴”、“连杆”……每一个部件都严丝合缝,需要巧劲才能分开。而当所有零件被一一分解,摊放在工作台上时,李老师和学生们彻底沉默了。
这不仅仅是外形上的复制!
因为林墨当时是严格按照那两台报废发动机的实际状态进行逆向测绘的,而报废机必然存在磨损和变形。
林墨追求的是极致的“还原”,因此,他在制作木模时,竟连原发动机上的磨损痕迹、轻微的弯曲变形、甚至某些磕碰造成的瑕疵,都一丝不苟地复刻了出来!
“老师您看,”一个眼尖的学生指着木制曲轴上的某一处,“这里有个很小的凹痕,和那边那台真曲轴上的磨损位置、形状几乎一模一样!”
“还有这个气缸壁,有明显的失圆痕迹,他也做出来了……”
“这连杆的弯曲度……”
李老师拿起一个木制的活塞,看着上面细微的、模仿磨损的痕迹,又对比了一下旁边真正的、带着油污和磨损的活塞,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手工模型范畴,达到了一种近乎“科学再现”的程度!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木工技艺,更需要对实物极其细致的观察、测量和一种近乎偏执的还原精神。
而这个叫林墨的学生,显然对发动机本身的工作原理并不甚了解,否则他应该会修正这些明显的“错误”,做出一个理想状态的模型。但他的“错误”,恰恰成就了这件作品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天才……真是个天才……”李老师喃喃自语,眼神发亮,“这不是模型,这简直是……是机械的标本!是工业的雕塑!”
他猛地抬起头,对王师傅说:“王师傅,这个林墨同学,他现在在哪?我一定要见见他!他对机械结构的理解力和这双手,不搞精密制造研究太可惜了!”
王师傅被李老师的激动搞得有点懵,挠挠头:“他……他应该是回宿舍了吧?土木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