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风起豫章在哪个位置 > 第87章 星火燎原与“源”之共鸣(第1页)

第87章 星火燎原与“源”之共鸣(第1页)

“种子”计划的实施,并非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它更像是一场无声的春雨,悄然改变着赣南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林峰强忍着不再轻易动用那负担沉重的“战场感知”能力,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群众工作的指导和根据地的巩固上。他相信,那条新发现的、源于民心与组织的能量之路,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根基。

在赵永贵卓有成效的领导和新发现的“能量”带来的微妙精神支撑下,“种子”计划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个个潜入基层的工作组,不再是孤立的火种,而是逐渐连接成了一张无形的、深入毛细血管的信息与支持网络。

这张网络发挥着惊人的作用:

·

情报传递:敌人刚刚决定征粮,红军指挥部几乎同步就能得到消息;敌军调动换防的细节,很快就能通过放牛娃、货郎甚至被争取过来的保丁之口,传递到林峰手中。周安民领导的情报部门,依托这张网络,效率倍增。

·

物资流转:尽管封锁严密,但小批量的食盐、药品、火油,乃至几发宝贵的子弹,开始通过秘密渠道,如同细流汇入大海般,缓慢但持续地输入根据地和红军手中。群众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省下口粮支援红军。

·

兵员补充:在白色恐怖下,依然有青年在深夜里被工作组引导,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红军的山路。他们不仅是兵源的补充,更是民心向背最直接的证明。

·

安全屏障:红军小股部队的转移、伤员的隐蔽,得到了群众自发的、不惜生命的掩护。敌人如同盲人摸象,常常在红军刚刚离开的村庄扑空。

林峰能清晰地感受到,随着这张网络的扩展和巩固,那种温和而持续的“能量”汇聚得愈发明显。它不再仅仅是修复系统的养料,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滋养,让他对整个斗争形势的把握,多了一份源自大地深处的沉稳与底气。脑海中那残破的系统,其基础稳定性似乎在缓慢而坚定地提升,虽然距离修复任何实质性功能还遥遥无期,但那种濒临崩溃的脆弱感,减轻了许多。

与之相对,敌人的处境开始变得尴尬。频繁的“清剿”劳师动众,却往往扑空,反而因为扰民和强征暴敛,激起了更深的民怨。堡垒线虽然稳固,但其维护成本和驻守兵力,也成了沉重的负担。更关键的是,红军主力(在他们看来)仿佛消失在了群山和百姓之中,再也捕捉不到决战的机会。敌军内部,厌战情绪开始滋生,官兵普遍感到迷茫和疲惫。

西线敌军指挥部错误地判断,红军主力或因损失惨重已化整为零,流窜他处。他们将主要注意力转向了对已控制区域的“巩固”和“善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频率有所降低,转而试图通过建立保甲制度、进行反动宣传来“净化”地方。

这恰恰给了红五纵宝贵的喘息和发展之机。

七月初,一个严峻的考验降临。位于根据地边缘、刚刚与红军恢复联系的“石塘村”,由于内部叛徒告密,遭到了附近据点一个连敌军及百余名保安团的突然包围。敌人扬言,若不交出隐藏的红军工作组和“通匪”村民,就要屠村。

消息传来,指挥部气氛凝重。派兵救援?距离较远,且容易陷入敌军打援的陷阱。不救?则刚刚建立的群众信任将毁于一旦,周边其他观望的村庄将彻底寒心。

“必须救!但不能硬救。”林峰目光锐利,“这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政治仗!是我们向所有群众展示红军决心的关键时刻!”

他再次感受到了那种源自“民心网络”的能量波动,仿佛无数石塘村及其周边村庄群众的期盼与恐惧,正隐隐汇聚。他强迫自己冷静,不再试图激活高负荷的系统功能,而是将这种汇聚而来的“信念之力”作为决策的参考和信心的支撑。

一个大胆的计划迅速形成:“声东击西,武装宣传”。

他命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