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小说

古筝小说>末世小人物终局之战小说 > 第7章 饥荒夜宴(第1页)

第7章 饥荒夜宴(第1页)

院中的呼吸,像一锅将沸未沸的稀粥,黏着每个人的心思。“包子还剩一口,我看谁咬得快?”王小翠使劲挪了挪凳子,好让那只写着“福”字、却只盛着几撮葱花的木盅给大家瞧见。宋老太一拍桌子,眉头拧成一团麻花:“少磨牙,今日能凑出这点吃食,也就靠你们几个小鬼头使巧。要不是小顺踩得快,咱半夜恐怕连锅底都舔没了!”李大顺咧嘴一笑,将那碟子往众人中间推推:“世道艰难,吃点剩葱花也是讲究——这叫‘记汉全席:清汤挂面与两丝葱’。”陈半仙翻着白眼,手里摸着自已那厚厚的算命本,“我敢卦你们今晚必有佳宴。小翠的嘴皮子都快能刮锅底油了,宋家包子铺这点剩馅,倒配你个‘半仙’的虚名。”冯三炮嚷嚷着要喝:“来嘛,今晚难得齐全,再苦也得整点排场。要么将周明礼这个书生也叫来,使他闻闻江南市井的大气。”小翠起身就往门外喊,声音在夜色中抖得像包子皮上的霜:“周书生,你要是饿得能捡地上的豆皮,就赶紧进来!”院门虚掩。那新来的落魄书生周明礼,衣裳褴褛,眉头还是没舒展开,但气色已经好了些。他跌跌撞撞进来,“承蒙各位,虽寒馁难当,今日得尝世间真情,已胜山珍海味。”宋老太瞅瞅他,又瞅瞅锅底,“你这书生,到底能吃几碗?别看你瘦骨嶙峋,人饿急了发狠,连筷子都能嚼半截。”周明礼自嘲地一笑,“学生不过一介书生,也懂市井的规矩,哪能和您老人家争馅?聊为伴,自可。”院中烛光和月色交错,每个人的影子都拉得老长。桌上,物资真不算丰富:一碗稀粥,两碟素包子皮,不到半斤的陈年咸菜,甚至还有一把掺了黑胡椒的破青豆。冯三炮不抵厨房油盐’,王小翠你再补一句,今晚你是诗仙。”小翠耶了一声,“厨房油盐最值钱,要是能再加一块猪油,保管文人都肯扎辫子学包子铺。”一阵大笑,连宋老太都绷不住,乐得抹眼角。夜色渐深,青石巷外偶有寡淡的犬吠。包子铺里灯火尚圆,茶馆的木阁外,风小小吹着却没将院里的人情吹散半分。李大顺见大家都吃得只剩念想,端起最后一盏稀粥,郑重地举到桌上,“按咱今晚的规矩,谁最穷谁最乐,咱管他朝换了几遍——有饭吃,有人笑,就是天大的富贵。”冯三炮抢先伸手:“这最后一盏,我要求得个吉利,说自已穷得再也买不动新茶,连欠宋老太两年包子的账都不敢还——但有朋友共破命,咱喝的是人心暖,不是茶水淡!”陈半仙眯着眼,算命先生一秒变贤者,“这江南世道,改来改去,不过是多添一块牛皮纸,少添两撮葱花。可这院里,有你们这些生死与共,小半仙自诩人生算不尽——唯有一夜烟火,能慰千年苦难。”宋老太宽厚地笑了下,小翠把锅底彻底刮净,递给周明礼,“来,咱的夜宴,最后一口,你是新帮手得吃个彩头。以后世道只要没塌到底,咱就有一餐算一餐。”周明礼捧着那碗,犹豫片刻,又郑重地点头,将那口稀粥喝下。院里静极,远处市集偶然传来叫卖残响,那混杂着江南烟火的声音,被院墙遮住,却没能抵挡住众人的喧闹和温情。饭罢,冯三炮瘫在椅上,嚷着让陈半仙给他批个好运。陈半仙拄着算命本,认真道:“你这命里,少不得苦头,但有你们在,哪怕天塌都能顶个角。谁家包子铺能挡饥荒,谁家茶馆舍得夜宴,就是此城真福气。”王小翠抬头望天,一缕残月像灯盏似的挂在檐角。她大声说:“以后咱穷也要穷得响亮,谁让咱生在这乱世?能一起扯着嗓子吃饭,已经比头顶的天亮。”宋老太应声,又剁了下案板,“扯嗓子省不了粮,但能省下心病。明儿谁敢馋嘴,我包子铺的锅底随时敞开!”众人继续笑闹,夜宴虽简,却菜色齐全。稀粥、葱花,连笑声都像难得的珍馐——这乱世市井,可顶得上朝堂上的盛宴了。院门外,夜凉如水,却多了一份连官军都不知的暖意。众人慢慢收拾碗筷,李大顺拍了拍小翠的肩膀,“明儿市集该有新风声了,说不准又得出个新主意讨生活。”小翠哼笑两声,“只要不被饿死,咱就是官府也嫉妒的‘大人物’。”院中骤然安静,灯下面影错杂,夹杂着稀粥的余香和夜晚的喧哗。一个夜宴结束,江南的饥荒未退,但市井小人们发愿要将苦难嚼碎,留着一口希望在心头。院门遮着微光,城镇更深,余音不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